首 页 > 文化活动 > 知识库

学宫
来源:本网 | 2012-02-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1362

    总的来讲是学习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学校。“学宫”一词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与后世经常使用的“辟雍”一词意义相同,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如《静》铭文:“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众氒仆学射。”《公羊传•隐公五年》“僭天子,不可言也”。汉•何休注:“乐……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立之学宫足以协万民。”汉•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复徙舍学宫之旁。”


    但是孔庙建制后,“学宫”意思的使用发生了转变,开始泛指官学,即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办学校,尤其指明清之际府、州、县的地方官办学校,并且学宫与地方孔庙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建筑群类型——庙学建筑,孔庙成为学宫的信仰中心,学宫成为孔庙的存在依据,这种二合为一的庙学亦称“文庙”。如《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为河东太守……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我们县里礼义廉耻,一总都灭绝了!也因学宫里没有一个好官。”


    地方学宫的基本制度是:明伦堂居中,前部左右设东厢和西厢房,堂后为尊经阁或藏书楼,堂前设儒学门和仪门两道。除此之外,许多地方官学中都有斋舍、儒学署、教谕廨、教授厅、敬一亭、洒扫公所、会馔堂、库房、射圃亭或观德亭等建筑,还有一些地方将文昌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等建于学宫中。


    地方学宫与孔庙形成的庙学建筑群平面布局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左庙右学 这种布局是明清地方庙学定型以后的正规布局,其源于周礼中尚左之制,根据“左祖”原则,先圣先师之庙应建在学宫之左,此种布局较早出现在唐代,当时都城长安的孔庙与国子监的布局为左庙右学,元代以后各朝代的都城孔庙都位于国子监左侧,明代中期以后,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庙学都是这种布局,例如四川江津县于明嘉靖十六年,四川德阳县在乾隆元年,均改前庙后学为左庙右学。


    二、左学右庙 这种布局出现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受曲阜孔庙、孔林中尚右的影响,孔子为殷人后,他从殷制尚右,其后代在墓葬和立庙时都遵循这一原则,孔府和四氏学都建在孔庙东,孔庙中西路建筑中供祀的是孔子的祖先,而东路供祀的孔子的后代。南宋时的都城孔庙与国子监的布局也是左学右庙,这种布局对南方的庙学布局有一定影响,例如泉州府庙学和台南县庙学,北方地区也有这种布局,例如天津府、县庙学。


    三、前庙后学 这种布局是宋元时期孔庙与学宫分离时期的一种布局方式,后来这种布局的庙学有许多改为左庙右学,而有些地方仍沿袭下来,特别是西北和西南地区,例如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庙学绝大多数是这种布局。
四、中庙旁学 中庙旁学是指孔庙居中,其东西两侧均建学宫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非常少见,它是前庙后学向左庙右学过渡时期的产物,例如山西平遥县庙学的孔庙居中,左右为东学和西学。

 

    四、中庙旁学 中庙旁学是指孔庙居中,其东西两侧均建学宫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非常少见,它是前庙后学向左庙右学过渡时期的产物,例如山西平遥县庙学的孔庙居中,左右为东学和西学。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