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知识库

海南传统建筑的魅力 孔庙与学宫的结合
来源:海南日报 | 2017-12-0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0025

“侬室在琼州,公期唱琼戏,亲家谈八音……”近日,一部名为《我来自海南》的微影片火了,在社交网络上有超过10万的点击量。影片中华侨对家乡海南的拳拳之心,令人潸然。

 

  琼州华侨思故土,多少楼台烟雨中。建筑是文化的无声语言,琼海的蔡家大院、卢家老宅,文昌的符家宅、张家宅,海口的何家大院、陈家大院,凝聚着海南人的乡愁、审美与文化,诉说着独特的海南故事。

 

  兄弟同心,邻里不欺

 

  绿树掩映中,青砖黛瓦,斑驳粉墙,屋顶上飞翘的鸱吻饰物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走进文昌十八行村,古朴之风迎面扑来。“村子成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所以才称为十八行。”画家欧卫珍是土生土长的文昌人,母亲从小就在这村子里长大,他也听着村子里的故事长大。

 

  “樵牧渔猎,家自耕植,田无佣佃。安土重迁,不事远贩。”这是欧卫珍母亲记忆中的十八行村。村子有260多年历史,祖先从福建迁来此地,诗书传家,泽被乡里,在清代出了不少官员。“海南人在外发展得好后,会衣锦回乡,在老家盖房子。”

 

  欧卫珍说,海南人很重视亲情伦理,村里房子按十八行建造,每行院落中都住着六七户人家,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从正屋的庭院看过去,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开,由顶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视线非常通透。

 

  他指着在“行”的中轴线上屋子说,每行屋子里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村子里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形成村巷,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欧卫珍仍记得每逢过年时,长长的院落从前端到尾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玩耍,是何等的喜庆温馨。

 

博鳌镇留客村的蔡家宅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大俗大雅,俗中见雅

 

  如果说,十八行村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宁静之美,那么,蔡家大院就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留过洋的闺秀,既传统又现代,有中西合璧的精致之美。

 

  蔡家大院坐落于琼海博鳌留客村,建于1934年,是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共同建造的一组建筑群体,被称为“海南侨乡第一宅”。它是由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楼房组成,外观酷似城堡,颇有东南亚建筑风格,但乍看之下,并不夺目,不像是大众印象中的“豪宅”。

 

  “蔡家大院是民居,谈不上金碧辉煌,却于细节处见低调奢华,简言之,这是一处住着舒服、令人流连忘返的建筑。”在海南大学副教授、建筑学博士穆大伟看来,海南素有移民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固然是蔡家大院等海南民居的地域特点,但还原一位富商衣锦还乡的建房初心,还是得看蔡家大院等海南民居的本质特点。

 

  “房子外部普通,细节做得很精致,是一座大俗大雅、俗中见雅的建筑。”穆大伟说,蔡家大院用钢筋水泥将整栋宅院连接成一个天井式的两层三进环形结构,院内四通八达,楼上楼下融会贯通,横屋与堂屋以及前后井庭缠绕环抱,即使在雨天,宅中的人也可不湿脚走遍宅院的每一个角落。

 

  蔡家大院厅堂两侧有多间横廊和楼阁,在横廊的角落仍清晰可见抵御盗匪用的枪眼。穆大伟说,这座建筑将人保护得很好,体现了一位拼搏半生的富商希望回乡安度晚年的心境。“蔡家大院属于环廊结构,一方面比较适合海南的气候,通风顺畅,和煦如春;另一方面,‘内向封闭、外向开敞’的空间模式,相对比较封闭,将人的隐私包裹得很好。”

 

 

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随处可见,还将南洋风格与伊斯兰风格的时尚大气,与本土人文的低调、质朴相结合,其建筑理念中蕴含着开放性与浓浓的故土情怀。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独具特色的海南孔庙

 

  孔庙是明清时期每座城市必有的官式建筑,海南现存孔庙大都始建于宋、明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尊孔祭孔比较隆重的时期。据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介绍,孔庙布局和建筑形式大都比照着朝廷规定的样式而建,一般都缺少地方特色,海南的孔庙却有自己的特点。

 

 

  在祭祀孔子的庙宇中,海南主要有三种建筑:一种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宇,如文昌市孔庙;一种是祭祀孔子与学校合二为一的建筑,称学宫,如崖城学宫;一种是孔氏后人所建的家庙,也是以祭祀孔丘为首,称孔氏家庙。

 

  “海南大多数孔庙都是与学宫建在一起,这是海南突出的地域特点。”阎根齐举例道,像海口市府城、文昌市、临高县、三亚市崖州城的孔庙等,都是既称孔庙,也称学宫。“甚至连书院也是集祭孔、教学、藏书于一体。”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阎根齐走访海南各地市县后,发现海南岛虽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始终与大陆文化一脉相承,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海内文质彬彬矣”,各地广设学校,就连地处天涯的海南岛也不例外。历史上,海南一府三州十县,先后建有14所孔庙(海南目前还有6所孔庙存有建筑),几乎涵盖整个海南岛,昭示着文教兴旺。

 

  “按理说,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站,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外来文化可以渡海东来,在海南岛大地上生根发芽,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在海南历史上占据着绝对正统地位。”阎根齐解释道。(徐晗溪)

 

  (海南大学图书馆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