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知识库

历史上深受儒家影响,日本国内也建有孔庙
来源:腾讯网 | 2020-08-0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420

日本有句话叫"上有天皇,下有孔坊",这里的孔坊就是指的孔庙。

在日本人的心中,孔子比天皇的神圣程度只是下降一个等级,但仍然是一样的不可侵犯。

 

如果大家觉得这句话说得有点夸张,不妨再讲一下我国山东的孔庙在日本侵华时的遭遇,我们就会对此有个客观的认识。

 

1931918事件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侵华战争全面打响。不久铁蹄踏上了齐鲁大地,日本军部给侵华日军下达了一道命令——"山东战争中不得破坏曲阜孔庙及其它古迹,如有违抗者严惩不贷。"

 

日军进驻曲阜后,马上派人对孔庙进行保护,日军组织高级别的将领专门前去参拜。

 

百度百科

 

当地县志记载,日军到处鞠躬行礼,进入县衙发现墙上有孔子像也鞠躬致敬。当地一个老百姓跟日本人发生纠纷动手后跑进了孔林,日军不敢闯进去,只好对天射击。

 

而在华夏大地其它地方,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所以说,日寇在曲阜没有破坏孔子庙宇,并不是说日军没有泯灭良知,而是儒学在日本影响深远,日本国内一些人对孔子心怀敬畏之心。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交往从秦汉就开始了,有着良好的传统。隋唐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人对中华文明也是由衷敬仰,吸收了很多精华。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儒学奉为至宝极力推崇,当作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治国安邦、教育百姓的基本规范。孔子和儒学对中国的国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想了解中国,不可以不了解儒学。

 

东瀛岛国对中国文化非常欣赏和崇拜,在引进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对儒家文化欣赏有加,非常敬仰。儒学也提高了日本统治者的精神境界,也给他们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方法,他们懂得对国民推广儒学和孔教有利于国家和谐稳定,所以一度是不遗余力向国民推荐。

 

如果说尊孔是对儒家文化一种内在的贯穿,祭孔则是这种态度一种外在的体现。而祭奠就要有地方,所以孔庙就应运而生。

 

在日本大到幕府,小到各地藩主,为了进行祭奠,都建有孔庙,外观也借鉴了中国孔庙的风格。

 

但日本孔庙的建筑风格也是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的孔庙受到隋唐风格影响,后来的孔庙则受到明清孔庙风格的左右。 由于历代战争和自然灾害,日本的孔庙也有一部分被毁,现存的孔庙不多,但也不比中国少。

 

日本有名的孔庙——汤岛圣堂。

汤岛圣堂是日本现存最大的孔庙。日本人说,汤岛圣堂对日本人的重要就好像麦加对穆斯林,这里是全日本岛最著名的孔教圣地。

 

百度百科

 

这所孔庙修建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儒学家林罗山是修建这所孔庙的倡导者。公元1633年开始修建,两年后建成。1690年德川家族进行了扩建,历时一年完工。1923年,此庙毁于关东大地震。1932年,日本社会各界进行捐款,天皇也拨出巨款进行重建,历时三年完工。

 

修建后的孔庙继承了原来的风格,某些地方都超过了原来的水平。

日本重点文物——足利学校孔庙。

 

在枥木县足利市昌平畈足利学校足利学校有一座孔庙旧址,它是日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百科

 

这所孔庙修建于300多年前的宽文年间,它的建筑风格是日本现存古庙中最接近中国风格的。乍一看还以为是在中国,穿越到了宋朝朱熹讲学的课堂。

 

庙宇大殿供奉的孔子木像,比庙的年龄还大,这尊该木像制作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孔子圣像。

 

中国人设计的孔庙——水户孔庙。

 

水户孔庙也是日本德川家族主持修建的,修建于公元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日本第九代藩主烈公德川齐昭在建设藩学弘道馆时,在道馆的一角修建了这所孔庙。据文献记载,这所庙宇完全是按照我国明末遗臣朱舜水设计的孔庙模型修建的,全日本修建的孔庙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孔庙,比较著名的有修建于江户时代的名古屋孔庙,修建于十八世纪初的多久孔庙,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对孔子的尊崇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孔子的故土家乡华夏古国。

 

日本孔庙除了每年428日举行全国性祭孔大典外,每个月都要举行仪式参拜,由此可见,孔子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多么神圣。

 

 

 

 

责任编辑:陈熙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