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从两个神话看中西信仰观的区别
来源:国际儒学网 | 2011-09-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429

    我国著名的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近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跟全世界老百姓不一样,全世界多数老百姓信教,中国老百姓多数不信教,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规范是靠文化。”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天上有个叫普罗米修斯的,偷了天火,传到人间,天帝发怒,给他以惩罚。这个故事把人类学会使用火的历史,和“上帝造世”说联系在一起,这是西方人的观念。


  而在中华文化中,也有一个关于原始人类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神话传说,这就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由此发明了火的运用。燧人氏是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他的传说是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的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在远古神话中,还有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自身的现象,创造八卦的故事,以及发明种植业的神农氏、发明建造房屋的有巢氏等等,他们都是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英雄,被后人给予了神圣化的崇高地位,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


  可见从源头上说,中国人的信仰就和西方文明中的“上帝造世”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敬畏“天”,因为它创生万物,惠泽万物。中国人敬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样的本民族杰出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品德高尚,二是智慧超群,三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尊称他们为“圣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也有共同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一个民族的基本信仰,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积淀、孕育而形成的共同民族心理和精神追求。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追求,形成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人之所以区别于外国人的本质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是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孔子怀疑鬼神的存在,他的态度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他一生始终关注的是“人道”,也就是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发展和切身利益问题,是人的教化、成长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既然如此,孔子为什么特别注重丧祭之礼呢?他的学生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丧礼,父母去世了,要安葬他,为他守孝;“追远”就是祭礼,祭祀祖宗,祭祀天地。儒家重视丧祭之礼,是为了“民德归厚”,发扬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和仁爱精神。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被尊为圣人,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多数老百姓信教,而中国的老百姓却多数不信教的深层原因。中国老百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老百姓不一样的根本之处,是中国老百姓深受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靠儒家文化。


  那么,儒学的信仰和宗教的信仰有什么区别呢?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主张,这对于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儒、释、道共生互补的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我这里也从“和而不同”的角度,谈谈儒学与宗教的主要区别。


  第一,宗教的教主是天上的神,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后世虽然把孔子封为“圣人”,但是,孔子幼年贫苦,青年立志学习,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并以仁爱之道教化民众,历经磨难周游列国,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精神,推行礼乐仁和的政治理想。这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是他成为“圣人”的道路,也一直是儒学传承中的主流。


  第二,宗教是对神秘世界的崇拜,儒学是对人类未来的追求。宋朝人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追求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三,基督教、佛教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来生,我国本土的道教把希望寄托于长生,追求成仙,主张“出世”,而儒学则强调把握今生的意义。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人生“三不朽”,就是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


  第四,宗教是由上帝和鬼神来支配人类的命运,而儒学更强调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没有宗教,替代一个大宗教而为中国社会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我认为,梁先生这段话有两个要点:第一,所谓“中国没有宗教”是指,在中国,宗教没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更没有出现过宗教地位高于国家政权的情况。第二,中国社会的文化中心,是“孔子之教化”。虽然也有人把儒学称为“儒教”,但是,这个“教”乃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中人的生存、发展和命运的学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以历代的志士仁人、社会精英为代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图强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庸和谐精神;“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讲气节重操守精神,等等。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对整个社会,对民众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起着引领和整合作用,从而铸就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今天,这种民族精神又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贾陆英)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