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孔庙透视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来源: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 | 2011-11-0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555

 

    打开一部中国孔庙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孔庙的发展有着惊人地联系。


    一、孔庙透视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孔庙从最初的一所到清末的1700多所、从中原到边陲、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中国到世界。可以说孔庙不仅是一种中华文化,而且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值得关注地是当代新孔庙也在我国不断诞生,如广东三水孔庙、广东潮阳孔庙等就是当代新孔庙的代表。这些孔庙的性质属于纪念性孔庙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则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一个象征,孔子学院就是当代意义上的新的庙学合一,即新的、赋予时代意义的孔庙。这些建在国外的孔子学院都有孔子像,具有纪念性质,教的是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化等,虽然不以学历教育为己任,但是符合学校概念。即表现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庙学合一。区别就在于古代中国的庙学合一,是科举制的摇篮,是培养国家公务员的摇篮。孔子学院则是当代中国把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推向国际舞台,旨在使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通俗地说,前者是培养古代公务员的学校。后者则是中华文化国际化的传播使者。


    古代在日本、越南、朝鲜的孔庙也是庙学合一,不过它不是中国政府所为,而是日本、越南、朝鲜所在国政府所为,而当今中国在世界各国举办的孔子学院则是当代中国政府所为。这是古代各国孔庙和当代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的一大区别。

 

    中国孔庙有四种主要类型:国庙、家庙、学庙和纪念性孔庙。

 

    众所周知,曲阜孔庙是我国第一所孔庙,历史上兼具纪念性孔庙(孔子死后,鲁哀公在孔子旧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纪念性孔庙)、家庙(因为是孔子旧居,自鲁哀公悼念孔子后到汉高祖刘邦祭孔前的历史阶段,又兼具家庙性质)和国庙(西汉刘邦至清末,国家派员管理并出资维修)性质,刘邦以后曲阜孔庙主要是国庙性质。其所谓家庙则局限在后世“三孔”的孔府内。


    中国绝大多数的孔庙是“学庙”。各级学庙(如府学、州学、县学等)就是以学为主、庙学合一的官方学校,这是为数最多的孔庙。可以说99、99 %的孔庙都是此种类型,比如说苏州府学,说的就是苏州文庙;而苏州文庙就是苏州府学的代名词。两者是一回事。因为,此类“庙”或“学”,其性质是学校。只不过是在学校里有纪念先师孔子的庙宇大成殿而已。中国从北魏开始到清末在全国各地县以上行政区域建学,学校内建孔子纪念性建筑,并立孔子像,故又叫庙学,或文庙,或某某县学文庙、某某府学文庙、某某州学,或直接称某某县学、某某府学。如如明清时期称苏州府学或称苏州郡学等。至清末,中国有1560多所类似的这种庙学,一说是1700多所,甚至有人说是2000多所。地域非常之广大,从南方到中原,再到边陲,各少数民族区域均纷纷建立孔庙,中国第一所庙学从北魏开始。北魏孝文帝诏令全国郡县各立学祀孔子(注意:庙学合一从此开始),待遇同周公。郡县立学祀周公、祀孔子,为孔庙(学庙)在各地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先圣庙于京师”,这里的京师即指“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这是除曲阜外,中国的第一所孔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这座孔庙相当于后世的太学或国子监。这说明除曲阜外,其他地区也开始了修建孔庙的活动。如宁夏宁川文庙、新疆乌鲁木齐文庙。青海贵德文庙,云南建水文庙、内蒙古呼和浩特丰镇文庙等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建文庙学宫起到了中华文化融合的巨大作用,对中国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西夏皇帝尊孔子为“文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属首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并在今宁川建立庙学。历史上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到隋文帝开科举直到清末废科举,中华文化一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流,各民族统一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符合条件的各民族子弟都可以参加秀才考试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孔庙读书。从考生的民族情况来看,覆盖五十六个民族的主要民族,如满、汉、蒙古、党项、回纥、女真等族。因此,各地孔庙在教育方面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孔庙透视着中国古代官场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场的准入机制,经历了原始的决斗制、初始的禅让制、封建的世袭制、荐举制,到较为公平的科举制,[ 拙著《官文化》,待出版]其中,科举制在中国官场的准入机制长达1300年历史,在这1300年中,全国各地的孔庙(除曲阜孔庙和后来的浙江衢州家庙、浙江金华榉溪家庙和一些纪念性孔庙外)则是科举制度下做官的摇篮。反映了中国社会正朝着较为公平的方向发展。从隋代开始,做官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而科举必由学校。我们先看一下古代官场准入机制的发展变化:


    官和民是社会的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变化。官都是从民变化来的,民可以变成官,官也可以变成民。和动物世界一样,早期人类为了生存,如为了领地、为了取得优先交配权和食物,互相争斗,结果胜者为王。这个胜者就是人类最初意义上的“官”。而败者就是人类最初意义上的“民”。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就变的逐步文明起来,光靠武力不行了,做官最终还需要智力和亲和力,传说中的中国远古七十二部落首领就是集武力、智力和亲和力而最终成为部落首领的。再发展下去,出现了禅让制,如尧把大位禅让给舜,舜又把大位禅让给禹。到了禹,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禹把大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王位世袭制或叫官位世袭制的家天下一直延续了将近5000年。与此同时,大小各级王位、官位也是世袭。即老子是官,老子死后,儿子继承为官。老子是王,死后儿子世袭为王。


    两汉开始中国实行荐举制,由所在州县长官推举做官人才,包括汉代的举孝廉(地方长官向朝廷推举本地孝顺父母和廉洁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等,都属于荐举制范畴。后者由所在州县长官将本地做官人才分成高中低九个等第向朝廷推荐,最终再由朝廷根据各地中正的推荐决定做官人选。


    隋朝开始至清末实行科举制做官的准入机制。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朝各代都实行科举制来选拔国家公务员,(当然其他各种做官途径都同时存在,如荐举制、任命制、世袭制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隋朝开始,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是官场主流),而科举的前提是必有学校。即各地的府、州、县学或中央的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又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等三次重要考试,文庙学宫催生了中国古代官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代中国公务员,知名者数不胜数,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包拯,南宋名臣文天祥等等。他们都是从县学或府学或国子监一步一个脚印考中进士,然后做官的。


    这说明古代中国地方的各级文庙学宫和中央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公务员诞生的摇篮。相对于世袭制、荐举制,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官制度,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官员掌控的是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公共资源和人力资源,担任公职牵涉到社会公平竞争问题。因此,不能世袭或独占这个公职,取得这个公职应该用相对公平的机制来获得。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通过科举制作为做官的准入机制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则是比较公平的。


    三、孔庙透视着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观历史,中国社会是乎有一个定律,那就是只要是战争或乱世,孔庙就遭受破坏,而治世或和平时期孔庙就得到保护和利用。反过来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孔庙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和利用孔庙。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就就焚书坑儒,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末期已经不存在,秦始皇时原鲁国境内只有一个三间土坯屋的纪念性质的曲阜“孔庙”。当时并不受到秦始皇的关注。宋以后就发生了急变,比如金灭北宋,长驱直入北宋境,所到之处,孔庙遭殃,苏州文庙就是一例,在金兵入侵中毁于一旦。所以有了苏州历史上第一块记载苏州孔庙修复的《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南宋著名书法家米友仁书丹)。再比如太平天国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苏州文庙再次遭到灭顶之灾,李鸿章打败苏州太平军后,又重修了苏州文庙。再比如文革时期,苏州文庙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党和政府高度关注苏州文庙的保护利用,出巨资维修,1997年以前完成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孔庙的主要建筑得到了维修和保护。2001年6月18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了苏州文庙,在听取讲解后作出进一步保护苏州文庙的重要指示,2003年时任苏州市市长的扬卫泽做出批示拆除了五幢文革时期在文庙处盖的居民楼,恢复了文庙景观,建立了文庙公园,至此完成了苏州文庙的三期工程。大成殿恢复了孔子陈设,明伦堂成了苏州科举和范仲淹陈列馆。


    从汉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秘诀就在于无论是何种政权,上台后最终用的都是儒学,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近代洋务派张之洞语),较为精准地概括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统治的秘诀。这个“中”学,其实就是儒学,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孔庙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为,作为学庙的孔庙,是封建王朝培养从政人才的重要场所,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官方学校教学的内容的和生员、监生所学的东西是孔孟之道,即四书五经,这些内容客观上都是让社会稳定、让社会和谐发展的东西,儒学中除了传授一些知识外,其主旨或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忠孝,是以民为本,是百善孝为先。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用语,诸如忠臣、孝子、奸臣、佞臣、精忠报国、贪官、清官等等,都是这种孔庙教育文化的反映。如前所述,孔庙实际上是古代培养官员的学校,一切知识都在生员或监生阶段完成。当不当的上官就看自己的造化了,生员经考试合格后,如能在省一级的乡试中举或在中央礼部会试,以及在殿试中中的进士就能如愿以偿。如宋代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都是从各地孔庙学宫一级一级向上考试,直到中了进士才最终进入官场的。综观他们的一生是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一生,令后人仰视。他们是科举制的皎皎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流人物。历史上,孔庙和道观、佛教庙宇一样,不管是乱世还是治世,在政治社会中始终扮演着调和的作用。尤其是孔庙对生员灌输的是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孔庙里的许多碑是这方面的见证。各地孔庙至今还保留诸如《学规碑》、《四书五经碑》、《十三经碑》、《敬一箴碑》、廉正碑刻以及历代帝王的记功碑刻和儒学教学方面的众多碑刻就是明证。学规碑就像现在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守则,从政治上、思想上、行为举止上和道德上规范生员的思想和行为。敬一箴碑、四书五经碑刻以及历代帝王的记功碑则大同小异,碑刻内容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向生员灌输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其中,历代帝王记功碑首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平定边疆叛乱告成太学碑,此碑共有四块:康熙皇帝的《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雍正皇帝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皇帝的《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告成太学碑》;《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除北京孔庙有外,目前苏州孔庙、江阴等地孔庙均有,北京孔庙和苏州孔庙保存的最全,共四块,江阴孔庙有三块。其它孔庙不多见。这些碑刻竖立在各地孔庙就是向生员或监生进行的古代版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爱国主义的教材。


    各级孔庙学宫和中央国子监的监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经科举功名后起步是担任国家县一级基层领导或翰林院官职。从孔庙生员抓起,灌输道德准则,规范行为举止,打下从政后维护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各地孔庙学宫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的人文贡献。中国所有县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孔庙,灌输的是统一的儒家教育思想,客观上从思想上、理念上和行为规范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功用。


    四、孔庙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了当代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各地孔庙的保护和利用。保护方面,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资料,有约三十处左右的文庙被先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之前,全国只有曲阜孔庙一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民企(私企)出资近十亿维修或重建、新建各地孔庙。体现了盛世修庙这一历史定律。修庙的目的是保护和利用,是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保护好各地的孔庙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利用好各地孔庙的文化资源是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而个人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凭,如一个人要想得到提拔重用,在现阶段,除了其它必要条件外,按照官话或套话是“原则上”必须具备本科以上文凭(尽管例外很多)。客观上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所处的今天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没有受到高等教育怎么去领导别人?怎么去有效开展工作?找工作也是如此,如想要找到一个体面工作,薪水也说的过去的话,本科学历恐怕已经不够用了。现在一些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招职位的前提都是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除了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或艺术补习班外,我国各地孔庙成了民间朝圣孔子的风水宝地,于是开笔礼或成人礼、小毕考、中考、高考和研考之前,家长带着孩子或学子们到孔庙祭拜孔子巍然成风。如愿已偿后,再到所在地孔庙敬香报喜。事实上,民间朝圣孔庙是一种精神寄托。希望作为万事师表的孔子能给孩子或学生本身带来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好运。在这方面曲阜、北京、四川德阳、天津、广东肇庆、杭州等地文庙办的最为火热。国学讲座也开到了孔庙。如北京孔庙的少儿读经班、各地孔庙的国学讲座等等,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值得一说的重大事件。刚开始,祭孔或国学讲座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因为还有批林批孔的残余势力,到现在这种残余势力则基本上被扫的一干二静。为了孩子,家长可不管你那一套。各地祭孔也经历了刚开始是民间,后来才是政府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区别是主办方和出席嘉宾的身份。如政府主办、政府官员出席祭孔仪式,就说明是官方的。否则,就是民间办的。政府祭孔或民间祭孔实际上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如春秋各一次祭孔从古到今一直延续。文革以后,民间祭孔从曲阜开始。上述地区的文庙刚开始都是先民间祭孔,而后再过度到政府出面祭孔。曲阜孔庙在这方面力拔头筹。现在全国各地孔庙祭孔已大势所趋,已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活动。政府祭孔也从曲阜开始,尔后四川德阳、北京、浙江衢州、福州、上海等地文庙纷纷举行。最高规格就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出席曲阜市政府主办的祭孔典礼。各地孔庙祭孔,如果是官方主办,由各地领导参加。值得指出的是江苏苏州文庙祭孔是中国历史上行政级别规格最低的,即由苏州市沧浪区双塔街道和苏州文庙共同主办,祭孔由街道主任主祭。另外,邀请沧浪区有关领导参加。也算是中国孔庙之最,不过,这很有特色。因为,这是我国其他城市所罕见的。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台湾的孔庙都是官方祭孔,香港祭孔的最高规格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亲自参加祭孔典礼。如公务繁忙,脱不开身,会指派特别行政区其他高级官员参加祭孔典礼。香港孔教学院每年除了主办祭孔典礼外,每年还定期举办国际儒学研讨会,其影响蜚声海内外。为了推广儒学,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已向大陆各地孔庙或大学捐赠了近四十座孔子青铜像。台湾各地孔庙也是官方祭孔。最高规格是台湾地区领导人亲自到台北孔庙祭孔,如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自祭孔。其余县市祭孔则由当地县市行政首长亲自参加。


    今年(2011)年初,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处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进门处竖立了一座高大的孔子青铜塑像,这是吸引世人眼球的创举,国家博物馆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孔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家博物馆进门处竖立孔子像,非常贴切。除了文化情结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即对待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宽容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刚刚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处的孔子青铜塑像在今年四月二十五日又神秘不见了。据说是放在国家博物馆内了。


    总之,中国孔庙群的历史地位无法估量,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折射了中国官场文化的历史进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当代孔庙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作者:张晓旭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教授、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