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孔子:高尚无私,并非就是道德典范
来源:雅虎 | 2012-03-1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862

    在我们的心目中,几千年来,儒家道德观历来都是社会道德的典范,崇尚高尚的人格及道德表现。其实不然,在孔子看来,高尚无私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道德规范;而被认为卑贱自私的行为,也不一定就不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利益和道德也并非水火不容,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孔子提倡的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这也许是后人对孔子最大的误读,也是造成几千年来伪道德泛滥的最根本原因。

 

    孔子对弟子的教诲,让我们明白,他的道德观是如此平凡,而合乎人性。从几件有关孔子的小事,可以看出来。第一件事说的是,在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 国人到其他国家去,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便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孔子的学 生子贡到了国外,恰好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当奴隶,就掏钱把他赎了回来。

 

    回国以后,子贡既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所垫付的 赎金。倒是那个被赎回的人,把这事传开了,于是人们都称赞子贡的助人为乐,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当作美谈。但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表扬子贡, 还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孔子认为,由于子贡没有到官府支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对是否垫钱把人赎 回来,便会使人顿生犹豫的想法。

 

    因为,这就必然让人们产生两难的选择:如果垫钱把人赎回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 义,不高尚;而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又该由谁来补偿?于是乎,人们就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子贡的所谓高尚行为,有 可能让更多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不能被赎回来。因此,孔子认为,子贡的行为,违反了社会普遍道德,为了自己的小义,而罔顾社会普遍道德准则。

 

    第二件事,发生孔子另一个学生原宪身上。原宪家境很穷,后来通过勤奋读书当了官。当他第一次领薪水时,便觉得薪水俸禄太多,就拒绝去领取。谁知,原宪的高尚行为,让孔子知道后,不但不称赞他,反而严厉地批评他,认为不领取俸禄是不对的。当了官,为国家服务,不接受正常的俸禄,也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如果当 官的都仿效,还有谁为国家服务呢?如果你有盈余,可以用于周济周围邻居贫乏者,这也是君子取财有道的道理。


    第三件事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看见有人不慎掉进河里,便奋不顾身地将其救起。其家人万分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那时候耕牛算是最为宝贵的礼物了。子路没办法拒绝,就将牛牵回了家。原先对他大加赞赏的人,看见他牵了人家的牛回家,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而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子路,认为他做了好事,接受礼物理所当然。做好事必有所报,应该成为普遍的道德信念,才能激励人们去见义勇为。所以,子路的行为尽管有自私之嫌,却完全符合道德规范。

 

    孔子对学生的褒 贬,也许大大出乎人们的想法,认为孔子的道德观,是如此低俗,一点都不高尚。但是,它却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如果脱离 实际去提高道德的标准,将道德当成政治需要,或者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鲁迅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 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虽然鲁迅对孔夫子一肚子不满,但是在道德观上,却是和孔子有惊人的相似。

 

    还有一件关于孔子的事,一直颇 有争议。有人告诉孔子,有个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便去告发他,大家都认为这个儿子很正直。而孔子却针锋相对地指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最起码的伦 理道德,连最起码伦理道德都没有,还谈什么正直呢?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就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基础。西方启蒙大师孟德斯鸠也说过,妻子 怎能告发丈夫,儿子怎能告发父亲呢?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因此,在孔子看来,道德首先必须符合伦 理人性,否则,就失去道德存在的基础。而健康的道德,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性基础之上。其实,当我们把孔子当成一个凡人,而非圣人 时,便可以发见,孔子处事的态度,大抵是从日常情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反观后代儒家的孝子贤孙们,总是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 看待道德问题,把道德变成绑架人性的枷锁,变成苛酷的教条,这完全脱离了孔子的初衷,也违背了儒家道德的宗旨。

 

    无怪乎鲁迅曾指出,中国的历史是满纸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吃人的历史。在吃人的历史过程中,儒家的伪道德是起关键性作用的。而到了现代,又出现了以反传统道德的伪道德, 标榜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这样的道德观,正是孔子当年所摒弃的。其结果,不但没有使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得到提高,反而使现代中国人的道 德水准,发生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滑坡,几乎到了道德的底谷。这种惨痛的教训,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应该深刻记取的。

 

    就是到了现 在,这种伪道德仍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就是,这种伪道德还具有不断产生繁衍的温床。那些鼓吹大公无私或无私奉献伪道德的人,往往都是一些道德沦落到难以收 拾的人,而把伪道德变成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政治上统治的工具。我们的社会现实证明,如果一种道德,不让善良的人们,感到有希望做个好人,就会丧失道德进 取心;当一种道德标准,让大多数人望尘莫及,这种道德必然是伪道德;提倡这种伪道德的必然结果,就是反道德,就意味着道德沦落。

 

    因此,伪道德就象被污染的空气,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生活,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它败坏了社会风气,让人的精神产生窒息感;而真正的道德,应该象新鲜空气,让人 几乎感觉不到道德的存在,却又须臾不能离开它。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 德,只有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这和孔子的道德合乎人性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