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
来源:中央民族报 | 2012-05-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284

    佛教进入中国后的最初几百年,是儒佛相遇历史过程中冲突与磨合的时期。

 

  佛教最初传入是在东汉年间,那时上层统治者中开始有了佛教信奉者,但佛教并未成为官方信仰的主流,仍是官方排斥的对象。

 

  到了魏晋南北朝,信佛开始逐渐成为士人的普遍行为。同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发生冲突,比如“礼敬王者之争”、“白黑之争”和“夷夏之争”。从信仰文化层面上说,由于儒学的缺憾和佛教的优长,这几次争论的结果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我双赢”,儒佛从冲突走向融合。

 

  魏晋南北朝堪称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当时社会分裂、战乱给人们带来极大苦难,佛教成为人们解脱苦难的精神方式。另一方面,北朝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把佛教视为与儒家一争高低的文化。少数民族统治者礼拜佛教达到狂热的地步,他们不仅把佛教作为“辅助王化”的工具,还把佛教作为与汉人抗争的文化。为此,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兴佛事。佛教在北魏达到了一个高峰。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不过,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磨合期,这一时期佛教与儒、道相冲突、矛盾,水火不容,经历了许多“毁灭佛法”的事件(“法难”)。

 

  频繁的冲突造成的思想混乱对于统治者也是不利的。北周武帝于天和四年(公元568年),召集僧人、名儒、道士、文武百官2000余人,在皇宫正殿主持“量述”三教。此举开启了三教通人在殿堂上公开讲论的先河,三教关系亦从最初的佛道论难,最终演变成以融会贯通为主调。

 

  唐以后,是儒释道三教并立、会通的时代。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令儒官、僧侣和道士聚集一起“三教讲论”,之后渐成风气。公元725年,唐玄宗召集三教讲论,中书令张九龄极力调和三教,上奏说“至极之乐,理归于一贯”,主张“三教并列”、“三教同归”。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主两从”的儒释道格局——儒家拥有政治上的独大势力,佛道两教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从信众的数量、典籍的流通看,佛教的势力最大;从宗教思想根基看,道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最深,儒释道三教并立。

 

  唐朝时的“三教并奖”,为宋以后的“三教合流”铺平了道路,儒释道三教最终从冲突走向了融合。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儒释道三教会通融合、和而不同的和谐宗教关系,这种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罕见。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儒家具有较大的宗教宽容性,另一方面又在于儒释道三教各有擅长、互为补充,三教以不同的文化功能最终实现了和谐共存,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家是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道教主要是“治身”,佛教主要是“治心”。

 

  儒释道三教和谐关系的形成历史,不仅揭示了不同宗教之间具有相通性的精神,也说明了从文化上化解宗教冲突、走向宗教和谐的可能性,对于当今世界宗教文明冲突的解决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