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中华“道统”随笔
来源:凤凰博报 | 2012-08-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545

     一、南宋朱熹说“道统”
    
    
    “道统”一词,首见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在《中庸章句·序》中写道:“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朱熹认为“道统”的传承来自上古帝王尧,尧传于舜,舜传于禹,禹是夏朝的第一代君王。所传的内容就是后世所说的儒家心法,开始是四个字“允执厥中”,后来变为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二、唐代韩愈的“道统”观
    
    
    朱熹虽然首先使用了“道统”一词,但其中的观点却非朱熹首创,唐代的韩愈在《原道》里指出:“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有鉴于当时道佛两教的兴盛,倡明儒家的“道统”观,目的是继承先秦儒家之道,以抗衡道教和佛教。韩愈列出的谱系起于尧而止于孟子,他的这个观点为后世宋明理学家所接受。
    
    
    三、先秦儒家的“道统”观
    
    
    韩愈“道统”观的最后两位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因此唐宋儒家的“道统”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儒家的论著,如《论语》和《孟子》。
    
    (1)《论语》的“道统”观
    
    《论语•尧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大意是尧对舜说,上天之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你要诚实地把握住那个“中”,如果天下百姓困苦贫穷,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后来舜也把这个意思传给了禹。
    
    这段文字出现了尧传舜,舜传禹的谱系,而且出现了“允执其中”的儒家心法,前面提到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的话可以追溯到这里。
    
    (2)《孟子》的“道统”观
    
    《孟子·尽心下》记载了孟子的一段话:“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孟子的这段话有两个观点,一是提出了尧、舜、汤、禹、文王、孔子的传承谱系,这个谱系上接《论语•尧曰》,下启唐宋儒家的“道统”。二是认为传承的双方不必相见,可以“闻而知之”,如孔子虽然与文王相隔了五百年,仍然可以继承文王之道,这为后世儒家隔代承接“道统”提供了依据。
    
    
    四、当代人的“道统”观
    
    
    (1)牟宗三的儒学三阶段说
    
    牟宗三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一文中提出了儒学三阶段说:第一阶段是由先秦儒家开始,发展到东汉末年,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第二阶段是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是朱熹和王阳明;第三阶段是新儒学,新儒学的目标是要由儒家内圣心性之学开科学、民主的新外王。
    
    
    这个儒学三阶段说与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的“道统”观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孔子为源头,而不是以尧、舜为起源。另外,现代的新儒学是上接宋明理学。二是赋予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新含义,即通过修炼心性而开出科学和民主的外王。
    
    (2)钱穆的广义“道统”观
    
    史学家钱穆对起于唐宋的儒家“道统”说法不以为然,他在《中国学术通义》里写道:“此种主观的单传孤立的易断的道统观,其实纰缪甚多。若真道统则须从历史文化大传统言,当知此一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如此说来,则比较客观,而且亦决不能只是一线单传,亦不能说它老有中断之虞。”
    
    钱穆认为作为文化传承的真“道统”,不应该由个别人说了算,也不应该是单传而易断的,更不应该是儒家自己的“道统”。显然,钱穆说的是一种广义的“道统”。
    
    
    五、两点看法
    
    
    (1)“道统”是指儒家学说的核心和传承
    
    综上所述,“道统”一词出自儒家,它包含了儒家学说的内核和传承两部分,而且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从内核来看,儒家的核心是内圣外王。内圣与修身有关,修身以修养心性为要旨;外王与用世有关,用世与实现仁政为目标。其中内圣是本,外王是用,“执中”是心法。
    
    从传承来看,孔子之前是圣王并重,尧、舜、禹、汤、文王等人是有德有位,“执中”是内外一体;从孔子开始是圣王二分,有德者无位,“执中”是先内后外;孟子之后内圣是为了辅王,“执中”发生了变化,有的舍内求而取外用,有的以不偏不倚论“执中”。
    
    由此可见,儒家“道统”是一个流动的体系,是与时俱变的。
    
    (2)变儒家“道统”为中华“道统”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的变化经历了从文化一统到百家争鸣,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家,再到一家为主三家并存的变化过程,因此早期儒家的“道统”往往也是别家的“道统”,而后期儒家的“道统”也会用别家的东西。如尧、舜、禹相传的“允执厥中”不仅是儒家的心法,也是先秦道家的心法。又如宋明理学的建立就借鉴了佛道两家的东西。
    
    如此一来,儒家“道统”就可以扩展为中华“道统”,而确立中华“道统”的过程,不仅是合儒、道、佛三家为一体的过程,也是确立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过程,还可能是为融合东西方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做准备的过程。
    
    何谓中华“道统”?中华“道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贯穿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体现在儒、道、佛等各家先贤的实践和典籍记载之中。中华“道统”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内求修身,知内达外,彼此合一,天下为公。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