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来源:和讯网 | 2012-12-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530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学习弹琴。一连十几天,孔子都是弹一个曲子,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做到了熟练,但还没有掌握它的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有了进展,再次建议换一曲。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觉得孔子又有长进,他弹得时而深沉旷远,时而激越庄严,便感叹地对孔子说:“你已经领悟到它的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感受到乐曲的作者,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仰望蓝天,边弹边思,轻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了,他的皮肤黝黑,身体魁梧,目光明亮,高瞻远瞩,好象要统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做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听了孔子的话,十分佩服,激动地说:“这正是周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对这样一首乐曲,孔子生怕学不会、学不精,用心领悟,深得其味,最终有了极高的音乐造诣。这也正是孔子针对做学问提出的“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不厌精”的思想。的确,只有精心挑选,精心消化,精心思考,才能学有进步,学有成就。

 

  荷兰有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来到小镇找了一份替政府看门的工作。一干就是六十多年,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有空就磨镜片打发时间,一来二去竟爱上了这个技术活儿,把它发展成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磨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细致和锲而不舍,技术已超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不断提高。凭这些镜片,他竟然发现了当时科学尚未揭示的另一个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最终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头衔。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永垂科学史史册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淡无奇”的小事,最终创造了奇迹。

 

  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深。唯有精深,方知奥秘。当今社会,各类书刊、各种学习资料琳琅满目。这些资料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适合的人群也有很大差别。不加选择一味多读,就会劳心劳力,得不偿失。追求学问更是这样,一定要选择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只有这样的学问才能点石成金,启迪智慧。学习如吃饭,再好的饭菜,不精嚼也难知其味,只有反复咀嚼消化,才能吸取营养。另外,如果只注重知识的量或门类,而忽略了它的质和品位,这也会点儿,那也会点儿,则会不精不专,最终一事无成。

 

  有这样一首诗: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的确,一个人学不厌精,才能学有所专,成绩斐然。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