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孔子讲学在“杏坛” 良医被奉“杏林人”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2014-03-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481

  有长寿树之称的杏树是我国一种优良的果树,是文化内涵丰富、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吉祥树。尽管“红杏出墙”一直以来被人们曲解和误读,但“杏坛”和“杏林”自古以来就享有崇高的声誉,成为教育圣地和我国传统医学的象征。


  老百姓对杏树也青睐有加,过去在北方地区几乎家家种杏。人们根据杏树的生长习性,将之栽在住宅北面,以图大吉大利。


  “红杏出墙”成贬义是误读传统


  我们知道,某种植物的名称,对其能否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物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桑树”因与“丧事”谐音,在民间形成了“前不栽桑”的禁忌。与桑树相比,杏树幸运得多,“杏”与“幸”谐音已足以让它跻身于吉祥物之列,使盼望幸福的中国人对它青睐有加。


  然而,人们虽然喜欢杏树的长寿、杏花的美丽和杏子、杏仁的可口,却不会称一个美貌女子为“红杏”,一听到“红杏出墙”四个字,就会立马想到某某人出轨了。这真是杏树的不幸,“红杏出墙”本是古代诗歌中极为优美的艺术意象,不知何时竟被人理解成贬义词了。


  最早的“红杏出墙”诗,是晚唐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其诗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曙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皇州。”诗中流露出对帝乡的思念之情,开头那句“一枝红杏出墙头”只是勾起诗人思乡之情的景物而已,并无他意。后来刘豫的“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等诗句,均为描写春日景色之作,并无隐义。最有名的“红杏出墙”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韵味十足,意境深邃,诗意中既有见不到园主人的失望和遗憾,也有对隐士品德的赞赏和敬仰,但绝无鄙视轻薄之意。可见后人将“红杏出墙”视为“出轨”的代名词,是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错误解读。


  “杏坛”在宋初以前有其名而无其实


  “红杏出墙”被人们理解成“出轨”,固然是杏树的不幸。但有幸的是,它和孔子以及东汉末年的名医董奉结下了不解之缘。“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象征,“杏林”则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在庄子的寓言中,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叫“杏坛”,《庄子·杂篇·渔父》说:“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而求之,至于泽畔……”按晋人司马彪的解释,“杏坛”是指“泽中高处”。据考证,此处所说的“杏坛”并非现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因《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礼记》等先秦诸子文献中,均未见“杏坛”之名,只有《庄子》一书有其名。明末学者顾炎武认为:“《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由此可见,“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在位时,时任大理寺丞、宰曲阜、主祠事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上书,称孔庙卑陋不堪,不足以称“衍圣公”之威仪,请加修葺。真宗准其所请,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孔道辅将大殿北移,作为正殿,即大成殿。因《庄子·渔父》篇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一语,将原讲堂旧基重新改造,并在四周种上杏树,名曰“杏坛”。至此,“杏坛”始有实物。


  孔子“杏坛设教”之事从寓言到实物的建成,使杏树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有人认为,“杏坛”四周的杏树寓意丰富,挺拔的树干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杏树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杏子和杏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有利于社稷民生。现在,“杏坛”一词多指教书授学的地方。


  汉末名医董奉“誉满杏林”


  “杏林”一词的典故出自汉末名医董奉行医的故事。据《神仙传》记载,董奉隐居庐山,医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医德很高,为人治病不收分文。但是他对前来求医的病人有一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的,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1棵。过了若干年后,被他治愈的人不计其数,他的园子里已杏树成林。后来,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摘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董奉又拿这些粮食赈济穷人。董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去世后,人们称其故居园子里的杏林为“董仙杏林”。董奉高尚的医德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历代文学名家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赞誉董奉的诗篇,如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等。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行医济人。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拿去接济穷人。后来,人们在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时,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


  杏花一般是在农历二月开放。在科举时代,这段时间正是进士科考试的时候。殿试中考者受皇帝钦赐,在杏园设宴游乐。因此杏花又名及第花。唐刘沧有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后人常以杏花和燕子组成吉祥图,名为“杏林春燕”,寓“杏林春宴”,用以祝贺科举高中。此外,书与插着杏花的花瓶画在一起的图案,也可以表示“祝您高中”,这样的吉祥图案过去是送给赴京考试的书生们的礼物,现在也可以用来祝人高考中榜。


  宅东不栽杏 宅北不种李


  杏树为蔷薇科落叶乔木,高可达5~8米,是中国一种优良的果树,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对于如何种植杏树,在民间颇有讲究。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民间认为并非每种植物都适宜种在住宅周围。常见的植物有阳树和阴树之分,阳树包括松柏类、竹、梅、杉、枫、桃、柿、枣、榆、槐、梧桐、栀子等,阴树包括木瓜、楠、枞、梨、凤尾松、芭蕉等,民间住宅一般只种阳树,很少种阴树。


  杏树为阳性树种,其寿命为40年到100年,有“长寿树”之称。民谚云:“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是说杏树四年就开花结果,得益较早,因此在北方地区过去几乎家家种杏。


  花草树木各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寓意,在种植的方位和树种的选择上,民间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里不栽鬼拍手(杨树)”之说,除此之外,民间又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柰杏,则大吉大利;若东杏西桃,宅北有李,则为栽植失宜,对居住者有不利影响。


  民间的这种栽树方法颇有科学道理。杏树的生长习性是耐旱、抗寒、抗风,成年的杏树皮比较厚,因而可耐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此外,杏树根系发达,入土很深,大约和树高相当,这也正是其耐寒抗风的原因。但杏树有另一特点,就是不耐涝,如积水时间过长,就会落叶枯死。一般来说住宅东面水分较多,北面较寒而且易受北风吹袭,故杏树不宜种在宅东,应将之栽于宅北。


  人们常说: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梅树虽为“岁寒三友”之一,但树干不大,喜光,不阻阳气,故宜种于住宅的南边,这样既有利于树的生长又便于观赏。人们反而经常将杏树与苍松、翠柏配植于庭院之北,极具观赏性。桃、李、杏虽号称“春风一家”,但生长习性不同,栽植方位也不同。桃树喜欢温暖的阳光,适宜种在住宅东面,如种在住宅西面,既不利于树的生长,又不能起遮阳避暑的作用。李树对水分的要求极高,只能栽在土壤湿润、阳光充足的朝南地带,若栽在宅北阴地,则果实色劣或迟熟、酸性大、品质差,故民间有“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之谚。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