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平遥文庙 > 特色当地

全国规模最大的科举博物馆
来源:本网 | 2011-05-1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606

 



    科举博物馆的馆址原是平遥城内规模最大的书院——超山书院。因平遥“学而优则商”的思想影响,清代的超山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必读的四书五经外,更多的时间都用于讲习书法、珠算、社交等知识上,形成了是清代平遥超山书院的儒教特色。现在利用整个书院的旧址开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共分为八大展区。

 

    第一展厅介绍科举历史概况。科举考试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前后使用了1300余年的时间。其实,科举考试之前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取仕方式。尧、舜、禹时代的帝王禅让制;西汉时的世袭制等,但这些制度的人为因素太多,在隋朝首开科举先河。

   

    科举考试分为文举和武举。考试的程序是由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进行。乡试是初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共考三场。时间分别是八月初九、十二、十五进行。考中者称举人,如果是举人的第一名,就叫“解元”但只要有了“举人”资格之后就可在次年春天参加第二级考试会试,中试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中榜再在同年四月参加的殿试中就没有落榜一说了,而是将所有考生的名次重新划分:一甲进士及第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些个功名曾经的平遥人都拥有过,但他们都没有被它们所吸引而毅然选择了经商,科举这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宋代更加完备,但是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的完备其主要表现就是防弊措施上的完备,当时主要采取了弥封、锁院、誉录、复试四种考试规制。弥封也就是今天密封,从唐武则天开始实行的也称糊名。复试又是专门针对官缭子弟而设立的二次人生考试,所以使用最广的就是眷录了,意思是要请专门的眷录官将所有考生交上来的考卷重新眷一次,但考生亲自答的是用黑毛笔写的称墨卷,眷录官眷的时候要用红毛笔去书写称朱卷,也是防止考官和考生串通舞弊的措施之一,平遥文庙的科举博物馆就展示有两份珍贵的乡试,会试两级考试的草稿,还有一份长达3米多的墨卷正稿,实属罕见。


    第二展室着重介绍的是会试。它是由中央礼部来主持的全国性考试,考试时间是乡试后次年的春天三月,三月初九、十二、十五、也分三场进行,但每场要三天,因其考试时间是杏花盛开的时节,所以人们称会试考中的考生叫“杏榜题名”。考生参加考试地点都在贡院,隔成小房间,一个房间一个考生,对号入座,故称“号房”或“号舍”。考生提前一日入场,第三天交卷放出,这一时段吃住睡都在号房内进行,白天一上一下当凳当桌,晚上睡觉时把上面的木板挪下不是一张平铺,半躺蜷缩着休息。可别的地方的学子是埋头苦读于四书五经,平遥子弟光会这些还不行他们改变了传统私塾只读四书五经的习惯,增设了实用的数理化及文史还有英语等课程,自己的生意要做到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外语不过关那就难与俄蒙商人打交道了。这里平遥科举馆还收回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文稿  “一坐立宜端正不可斜倚;一书硕宜整净不可乱放;一有事宜面禀不许私去;一方语宜低声不得喧哗;一饭后早上学不许玩耍。还有当时的收费条规。这份文稿的主人是平遥县段村镇张法伟捐献其曾祖父辈张秉铣、张秉鉴及张秉銮三兄弟。兄弟三人学成后,没有去参加科考,而是经营了票号,其中张秉铣后来做了蔚泰厚票号驻汉口分号的经理。


    因为超山书院的成长离不开当时商家的支持,为了回报商家书院得培养出符合财东要求的才子,这里的学生入学时已有扎实的珠算、书法功底和成熟的社交能力学生们接受启蒙教育时就开始注重写仿、打算盘,人人念“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的十六两斤称价格口决,到打珠算“小九九”、“凤凰展翅”、“九九八十一归”、“狮子滚绣球“等都是平遥子弟的必学启蒙课,而《三字经》《百家姓》《交际尺读》更是农村及城内塾学的必修教材。超山书院本身也为每一位财东提供很大的方便,谁家在此捐银最多谁家就有第一到此选拨人才的权利,三千两百银对于浩翰的日升昌来说是凤毛鳞角,但把钱放到书院,不仅可以名垂千古,更能选到合适的经商人选。
 
   

    第三展室着重了解科举考试的最高考试——殿试。它是由皇帝在故宫保和殿亲自主考,时间是在会试举办过的同年四月举行,四月二十一日,中式的贡士,云集保和殿参加考试。只考一场,论时务策一道。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和治国安邦、巩固政权的问题。相当于让考生写论文。考中的考生统称进士,而且所有人的名字写在黄榜上公布故而得名“金榜题名”。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也是仕途的起点,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殿试揭晓后立即授职,其它进士则按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所得的名次分别授予主事,中书、知书、县官等职。

   

    在科举场中有“连中三元”的佳话,“三元”就是每级考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都拿第一,历史上只出现两位,就是明朝许观和商辂。


    第四展室分别介绍了清代科举场上的三大舞弊案和部分通过科举而涌现出来的显名之士。因为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择优录用,才使得这曾经那样地吸引着青年男子,但是提到考试,作弊事件就少不了,而且古人的作弊手段还日臻巧妙。即使朝廷打击严厉,但屡禁不止。这就必然出现了一些轰动全国的科场舞弊大案。其中,打击最严厉的三大科场案有顺治丁酉科场案、康熙辛卯科场案和咸丰戌午科场案。不仅如此,当时就已枪手代考的事情的发生,至于哪些挟带作弊,抄袭作弊工具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但我们这里却保留了这些珍贵的作弊的微型小抄,非常难得,最小的书五公分厚,竟能容纳十五万字,最典型的是一粒米放上去能盖住六个字。肉眼看不见的情况下,考生还得自带放大镜。

   

    但科举制较于前几朝的选官制还是先进科学的,它的公平、公正、公开打破了豪门望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不少寒门仕子踏上了仕途,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仅在宋代就出现了很多显名之士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出将入相的风云人物,都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做出了治国安邦的杰出贡献。
 
   

    第五展厅介绍那些科举不第却同样不朽之作的名家名士。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像他们这样的才子也是曾经科考不第之人,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成就了一番流传千古的事业。

   

    正厅中央展出的是珍贵的翰林进士墨宝,因为在科举考试实行过的1300年间选出的700余名状元中,称得上书画家的为数不少,但留到世人手中的原件却非常难见。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人才最好的制度”。西方的文官选官制度和我国现代公务员的考试更是直接来自科举。

   

    第六展室尊经阁三楼上存放有科举史上保留到今天唯一的一张状元卷,是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山东青州人赵秉忠的殿试对策。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年仅25岁,可谓历代状元中,年少夺魁的佼佼者,全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2460字,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时间也不长就一天日出答卷,日落收卷,而且是一气呵成不许涂改,防止作弊,因皇帝亲临为主考,因而直接阅墨卷,用朱笔批阅,卷头“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红字就是万历皇帝的亲手朱批,文章未尾处有吏部尚书张位等大臣的签名,皇帝为阅考主考,所以大臣们虽然为实际阅卷官,但只能称读卷官。

 

    第七展室清同治年间超山书院山长徐继畲老夫子休息办公的地方。徐老夫子是五台人,曾任广西、福建两省的巡抚,在鸦片战争后因政见不同被罢官,被当地的商人们高薪聘请过来担任山长,进士出身的他,用他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平遥科举入仕和晋商发展培养教育了大量人才,这座书院存在的几十年间,曾有11位进士出身的山长在这里讲席过,尤其是徐继畬在美国影响更是远大,由他所著的《瀛环志略》不仅是中国首部的手绘图地理学书籍,而且书中还有他对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高度评价。他在离开平遥的时候,乡亲们夹道相送,队列长达十几里,可见徐老夫子的德高望重。他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拓荒者”,“中国近代新思潮的代表者之一”。

 

    第八展室着重介绍平遥县塾学的特点,学校是科举的必由之路,古代的学校有中央官学(太学、国子监),地方官学和书院,它们都是教育学术研究和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在平遥,由于有商家的大力支持,超山书院历届十二任讲席(主讲)均为进士出身,大大提高了书院品级。平遥人并不象其它地区的人对科举那么的醉心,而是致力于商道研究。书院开设的科目除了四书五经外,更重视珠算和书法等,因为这样更有利于经商。

   

    平遥晋商称雄华夏,全靠一批开疆拓土的有识之士的纵横驰骋,而这些有胆有识的商界俊杰,都离不开文庙学宫的培养,离不开文庙儒学的强大智力支撑。

  

    自古以来,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唐代武则天首开了先河——武举。但武举的考试科目分外场与内场。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实践和理论。外场考:马射、步箭、马射、负重、要求弓必开满,刀必舞花,石必离地一尺;内场考《孙子》、《司马法》、《武经》论一篇。考试的程序和文举一样,也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进行。据统计,在1300年科举考试中,文状元产生了700多名,武状元产生了77名。 “学得文武艺,报予帝王家。”这是每一位武状元的职责。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