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恭城文庙 > 传奇历史

茶都恭城
来源:互联网 | 2011-05-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587

   

 

    从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起,“茶城”这个名字就被改为了“恭城”,一直沿用至今。而恭城为何当初却叫“茶城”?有人说是因为恭城有条著名的茶江,茶城名字由此江而来。还有一说,说自古以来恭城这个地方的人,家家都很喜欢打油茶,打出的油茶又好喝有营养,所以叫茶城。这都是民间说法,无法证实。

 

    至于茶城为何改名恭城,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唐朝当时恭城的县令是个酒鬼,经常是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做糊涂事。有次喝酒喝多了,审案的时候没有问上三句话,就投下签大声喝道:“给我重重地打!”衙役问他:“打多少(板子)?”他说:“打,打打三斤!”。惹得堂上的人们笑也不敢笑,哭也哭不出。又有一次,他喝酒之后,把那个茶城的“茶”多写了一点,手下的人怯怯地说:“老爷,这个茶字好像写错了。”县令怒道:“大胆!老爷我读的是孔子圣贤书,如何错得?”后来他就索性将错就错,把茶城写成恭城了。这种说法近似于戏说了,因为即使县官写错了县名,还得州官和皇上恩准才行。乱改地名的事情,非同小可。

   

    另一种说法是恭城人、官居监察御史的周渭,见到“茶城”这个名字使得并不出产茶叶的此地老百姓赋税加重,苦不堪言,于是上奏皇上减轻恭城百姓的赋税,在上递的奏折上故意把“茶城”改成了“恭城”,皇帝看了恭城二字,心想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如此恭敬朝廷,于是龙颜大悦准了他的请求,从此“茶城”便不复存在了。

 

    周渭奏请朝廷减轻恭城百姓的赋税确有其事,旧《恭城县志》虽有周渭改茶城为恭城的记载:“昭州(今平乐一带)属之旧茶城,催盐茶,周渭请愿还所赐诰命,请除盐茶之禁,更别邑名,遂易茶城为恭城,乡民德之。”但改城名之事,不属史实。

   

    唐朝肖铣时就已改“茶城”为“恭城”了。据清光绪十五年重刊的《恭城县志》所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日茶城。唐武德四年肖铣置平乐州治,改茶城为恭城。”此文将“茶城”改为“恭城”一事说得非常详细,应属可信之列。那么,根据史实,改县名是在公元621年,是唐朝的事情,而周渭那时尚未出生。民间的传言,其实是表达了当地百姓对清官周渭的一种爱戴之情。

 

    有俗话说:“一杯苦,二杯甲,三杯四杯好油茶”,这里说的就是恭城的油茶。桂林的名小吃不少,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恭城名声最大的当数油茶。恭城的人们以油茶会友,“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成知心友”,就犹如和油茶的感觉一样。

  

    恭城人除自己经常饮用油茶之外,不管是远方贵客,还是亲朋好友,都用油茶招待,成了恭城以茶待客的人文理念。

 

    据说恭城的油茶有养生健体的功效,在云遮雾绕的山区,少不了易得风寒感冒,风湿,而油茶的主料完全符合养身之药理,适合当地人适应这里的地理气候;另外油茶可以养心养颜,品茶之后精神焕发,颜面大开,颇有春风得意马蹄轻之神态。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身患风寒,精神萎靡不振,御医也无奈其何,适逢在随员中有一恭城人,斗胆献策,制作油茶晋献皇上,帝饮之,约一时辰,病疴即除,龙颜为之一振,奇之,遂问何物,臣子细细道出缘由,帝笑曰:此乃爽神汤也!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