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崖城学宫 > 最新资讯

崖城学宫内“古城景观图”引关注
来源:海南日报 | 2010-09-1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965

 
崖城学宫内的《崖城古城景观图》黑石板线刻画 局部

 

    三亚市政府近日正式确定了崖城历史文化名镇古城文化街区道路改造工程、崖城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等八大改造工程。崖州古城的大规模重修,让人关注起崖州古城的历史。崖州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雄踞一方山水宝地,至明清时期农耕文明下的崖州已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2006年完工于崖州学宫内的一幅规模宏大的《崖城古城景观图》黑石板线刻画,近日也引发了市民对崖州历史的关注。这是由三亚本土画家徐鸿才打下画作草稿,并由工匠在崖州学宫内的石板上雕刻而成,艺术化地展示了明清时期崖州城的人文景观。
  

    商铺屋顶的旗号迎风招展,衙署门口的卫兵站得笔挺,书院里的学子们正襟危坐地捧着书本,街市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河海交汇处的港口千帆汇聚,万亩的田洋已经丰收在望……长20米、宽1.5米,镶嵌在崖城学宫西走廊墙壁上的黑石板线刻画《崖州古城景观图》,艺术化地展示了明清时期崖州城的人文风景,颇具名画《清明上河图》之神韵。


    东门外街市繁华人流如织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崖州古城雄踞一方山水宝地。到了明清时期,农耕文明下的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在《崖州古城景观图》上,从城东,到古城,再到城西,东门街、臭油街、城内中街、牌坊街、仓后街等街市道路上,商铺林立,人流如织。


    尽管不在城内,但是正对着古城东门的东门街已然是繁华的路段。《崖州古城景观图》的最左边就是东门街的东头———打铁铺,几家铺面相邻而立,铺里的铁匠一手持铁,一手抡锤,全然不顾炉里的火苗扑出了炉膛。铺面的前面,等着取铁器的人们静静伫立。画作寥寥数笔,惟妙惟肖。

 

    臭油街也是一条繁华的街区路。三亚当地文史研究者何擎国告诉记者:所谓的臭油其实是由当地的海棠树上的海棠籽提炼而成的海棠油,主要用来点灯和给各种轴承作润滑用。“在出售的时候,这种海棠油会飘出一股臭臭的味道。因此有数家售卖海棠油商铺集中的这条街,得名臭油街。”
  

    在东门街,“崖州粥”的旗号甚是明显。据了解,所谓的崖州粥就是鲜鱼片粥,是当地的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美食。直到今天,为了迎接到访的客人,当地人也会用新鲜出锅的崖州粥款待。如今,在崖州粥商铺位置上,仍旧是喝茶、吃饭、聊天的地方。


    明清时期的崖州地区,是非常富庶的,即使是大灾年景,这里也不会颗粒无收,因此有“崖城从无乞丐之说”。
  

    学宫书院占古城重要版图
  

    崖城学宫、明伦堂、鳌山书院等学宫书院,在明清时期的崖州十分兴盛。在《崖州古城景观图》上,这些“教育机构”都有着详细的描绘。比如鳌山书院位于城东,学宫正对着古城的南门———文明门,学宫东边即是明伦堂。在文明门门口,一位秀才摸样的人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书童去赶考。


    自古崖城人爱读书,因此崖州古城的学宫书院占据了重要的版图。诸如鳌山书院,《崖州志》记载:鳌山书院在城外东南隅,原文昌庙。乾隆二十年,知州宋锦改为珠崖书院。道光八年,齐元发改名鳌山。何擎国向记者介绍,鳌山书院是地方学者进行讲学、学术交流的场所,而崖城学宫则是给当地的秀才读书的地方。


    在崖州古城的城西,还有一条学风甚浓的儒学街,附近有一口因为修建学宫而挖出来的儒学塘。《崖州古城景观图》的画作作者徐鸿才今年64岁,自小就生活在崖州古城墙下,如今儒学塘已被填埋,他感到忧伤。
  

    2006年6月,在受到重修崖城学宫的有关方面委托后,徐鸿才开始进行画作的创作。“学宫和书院是画作中要着力体现的。”虽然至今已经有四年时间,但是提起这幅画作,徐鸿才还是非常激动:“我希望通过画笔展现崖州古城的一日风景,同时也希望这幅图走进崖城的历史文化之中。”
  

    学宫、书院,显然不是建起来摆在那里做样子。崖城习文好学的民风,传至今天。如今,三亚不少从事文史研究、诗画行业的学者专家乃至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都来自崖城。
  

    古城乃崖州政治中心
  

    一幅《崖州古城景观图》,古城的城内部占据了画作的大半部分。在古城的城内,衙署、官仓等建筑占据了相当的面积。此外,还有关公庙、轿夫铺、御碑亭等。城内中街上,画中还有数对迎亲的队伍,两个唢呐手仰天吹奏,四个人抬着花轿,后面的随行者担着聘礼,场面好不热闹。

 
    城内占最大片面积的是官府的粮仓,与之相对应的是城中的仓后街。对于仓储,《崖州志》记载:常平仓,在州治左。原贮谷六千五百五十二石六斗六升六合一勺。……社仓,雍正二年奉文劝谕厢坊东西里捐贮,以备荒歉。原捐、续捐共一千八百三十石零二斗三升一合四勺。
  

    除了粮食储备,位于东门口的轿夫铺,何擎国认为是专门为衙署的官员出行准备的。“毕竟在明清时期,能坐上轿子的人还是很少的,举行结婚典礼找来轿子也是个别大户人家才能办到。”与此同理,在城东的“马站”就是驿站,为往来的客商提供歇脚的服务。


    正对着衙署的门口,是一个显眼的御碑亭,亭下竖着“寿字碑”。“寿”字乃清朝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光绪年间,慈禧将此“寿”字赐给即将派来南山所在地的崖州任知州的王亘。王莅位后,特别在崖州城内正对南山主峰地段建筑“御碑亭”,在亭中树碑刻上慈禧御赐的“寿”字真迹,寓意“寿比南山”。
  

    在城内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街道称为“牌坊街”。为了纪念岭南大儒钟芳,崖州古城南门建有“少司徒”牌坊。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三亚市博物馆也曾经发现其他牌坊。因此,这条牌坊街是“名副其实”的牌坊街。此外,在古城的西南,“五贤祠”曾经挺立。《崖州志》记载:五贤祠,在州城西门外,祀唐李德裕、宋赵鼎、胡铨、元王仕熙、明王倬。
  

    崖州港口贸易曾盛极一时
  

    《崖州古城景观图》的左边,即是宁远河的入海口。图上聚集了数十条帆船,岸上的人们在忙碌地装卸各式货物,一片繁忙景象。这如此繁忙的港口贸易,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查、有证可考。产自南方的槟榔、海盐、海产品等等,都是从这里供应给北方市场。
  

    上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曾经在港门村港口位置发现100角力刻度的铁秤砣。“总刻度100角力的铁秤砣就很明显地说明,在港口贸易中称重的不是十多角力的小交易,而是上百角力的大宗交易。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崖州地区的槟榔就开始大量的供应北方市场。”
  

    商人的活动在崖州也日趋凸显。在东门街的沿街,清代末期逐步形成南海会馆、顺德会馆、东莞会馆等场所。何擎国表示,这些场所的形成,表明在明清时期崖州地区的外地商人已经有着相当的数量,这些议事、娱乐的场地,为他们做生意和生活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显示他们已经在这里长久工作甚至生根了。
  

    崖城城东的“马站”,则是供南来北往客歇脚的地方。何擎国表示,不仅仅是以上这些设施,在现在崖城镇政府的对面,曾经出土过广府义塚的碑刻,这说明来到这里经商的商人,甚至最后都在这里死去并被掩埋,而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些都说明这里的贸易曾经盛极一时。
  

    《崖州古城景观图》的左上角,是一片万亩田洋。看似随意的勾画,万亩田洋的丰收之势已被画家表现出来。田洋的边上,有一个牛棚,一头牛在卖力地拉着石碾,将甘蔗压成糖料。
  

    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内到城外;从衙署到学宫,从民居到商船;从官员到群众,从商人到农民,《崖州古城景观图》艺术化地勾画出了一幅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崖州古城,为后人研读这段历史提供了形象化的参考。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