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泉州文庙 > 传奇历史

泉州文庙的历史沿革
来源:泉州文庙 | 2011-06-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837

 

   

    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址在州衙城右(今泉州市体育场一带)。五代时名为宣圣庙。但有庙无学,只是祭祀孔子的场所。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郡守乔维岳始迁庙于崇阳门外的三教铺(即今文庙址)。太平兴国七年(982),郡守孙逢吉即庙建学。从此有庙有学,学宫正式形成。其后运判赵贺、郡守陈钦祚均有修葺。大中祥符二年(1009),郡守高惠连迁于育材坊(今庄府巷),大观三年(1109)郡人龙图阁学士柯述向郡守建议,复迁于三教铺,并建泮宫门,从此固定下来至今。南宋绍兴七年(1137),郡守刘子羽重建“左学右庙”,就原址增高2尺,并建东西两庑和泮池。绍兴中,又在府学东偏附设晋江县学。隆兴初(1163)教授黄启宗建夫子泉。嘉泰元年(1201)守倪思作棂星门,辟武斋,增小学。乾道间(1165~1173)教授林岜建瑞莲堂于讲堂右。淳熙(1174~1189)中,郡守姚宪改庙门,修文昌阁及诸斋(教室)。自淳熙至或咸淳年间,历任太守姚宪、司马伋、章良能、邹应龙、黄朴、刘伟权、陈大猷、韩识等先后修葺扩建。咸淳(1265~1274)中,殿毁于火,太守赵希重建。

 


    元代以来,历任地方官员继续修葺扩建。元大德三年(1300)修明伦堂,十年修大成乐。至治元年(1321)筑杏坛于棂星门南。至正间(1341~1368)造大成乐,铸礼器,筑石桥于方池。明洪武八年(1375)重修明伦、议道两堂及两庑斋舍等。二十三年重建杏坛于庙南,三十一年殿圮,知府重修。永乐初(1403)葺两庑,重建棂星门。永乐、正统间(1403~1449),曾振、王浚、陈祚等先后修明伦堂,建会馔堂、米廪、宰牲所,辟射圃等。天顺、成化间(1457~1487)“以学门西向非宜,增建庙门南向”,洋宫门仍予保留。又建护学祠、会讲堂、祭器库、府学号房50间。嘉靖三年(1524)改建议道堂为教授厅,建训导廨。购庙前址为总门,迁河沟南面民房辟路;六年“作二桥跨河(濠沟),设庙门学门于河外”。三十五年建尊经阁;四十年改泮池为圆,如古泮宫之制;四十五年于明伦堂前建育英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间(1644~1735)均有修葺。乾隆二十六年(1761)全面修葺,并将大成门内外皆易以石,作“金声”、“玉振”两门石匾,移建崇圣祠于殿东,重建尊经阁。至此,府学规模最为宏敞,其范围东至百源川池,西至中山中路,南临涂门街,北达打锡巷。其总体由孔庙和府学两大建筑构成,并附以乡贤名宦诸祠。

    1998年重修两庑及大成门,续整治建筑群环境。2001年拆迁庙周建筑,恢复古文庙规模建制。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