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探访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来源:十堰晚报 | 2012-12-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369

 

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郧县明代府学宫大成殿始建于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明成化十二年设府为府学,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抗日战争时期为国立湖北中学,湖北省联合中学郧阳分校,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2002年,大成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类似木质结构的大成殿全国仅存两处。

 

    郧阳府学宫将被淹没

 

    在郧县城关镇老城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坐落着一座明清学府郧阳府学宫,系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仅存府学宫的主要建筑大成殿。

 

    在郧阳汉江大桥北岸桥下看到,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物房顶的瓦上已长满了青苔及各种草,断檩残瓦,破败不堪。檐下四周斗拱支撑,昂雕龙头,花卉装饰,花栏雕柱,仍然显得雄伟壮丽。其灰瓦飞檐,雕梁画栋,浑厚古朴,庄重典雅,仍然烘托出明清学府的肃穆气氛,虽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犹如一个沧桑的老者,却仍保持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其结构、工艺、造型、创意、材质等,无不显示出明清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就在大成殿背后的一栋房屋墙上镶着几块碑记,碑上记述了数次维修府学宫的情况。

 

    当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发现,这座大成殿已夷为平地。住在附近67岁的胡大爷告诉记者,1965年,他去当兵的前一天晚上,就住在大成殿内,殿内雕梁挺拔,巍峨庄严。屋脊以一层绿色琉璃瓦为装饰线,上下以青砖相压,南北脊头各饰龙凤图案,栩栩如生。四角飞檐气派,上悬钟,风雨中钟声悦耳,兼有警示功用,檐木与木架结为一体。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丹江口水库坝址加高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没范围将扩大到300平方公里。据统计,库区十堰范围内有210处文物,地下文物176处,地上文物34处,其中郧县范围内文物106处,地上文物5处,地下文物101处。而这座大成殿就是地上文物之一,需要抢救保护。

 

    是全省现存惟一府学宫

 

    据《郧县志》载,大成殿,又称府学宫、文庙,是明代设立郧阳府时修建的一座府学宫殿,保存的文庙和大成殿(当时的试殿)有房26间,石碑6块。此殿为砖木结构,屋面、屋脊和四挑屋檐均使用绿釉筒瓦。1985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郧阳府学宫大成殿海拔高度164米,坐落在汉水河边的坡地上,南依汉水,西邻209国道,东北接厂区和民居。据史料记载,大成殿曾为郧县的县学宫,后郧县升为郧阳府后,该学宫也同时升为郧阳府学宫。当时的建筑面积较大,约有8万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东西向建筑,是一个大规模的建筑群,仅仅有名字记载的建筑就达21栋,是综合型的府学宫,既具有教育管理职能,又具有孔庙性质,还有学校的职能。当时的郧阳府兼管六县一市,因此,这里还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进行科举考试选拔的重要之地,既有诸生号舍,又有藏书楼。而现存的大成殿仅仅是当时郧阳府学宫的一部分,即当时的文庙,仅留存主殿7间和南便门3间。

 

    “郧阳府在明代历史上是重要的一笔,郧阳府的建制只有250年的历史,但是郧阳府的历史除了史料记载外,目前尚无其它实物证明,而这一座郧阳府学宫则是证明郧阳府存在的惟一有效实物载体。不仅如此,它还是郧阳作为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实证,对于研究明清两朝郧阳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郧县文物局局长周兴明称,目前全国文庙留存甚少,而山东的曲阜孔庙是皇家文庙,当今留存大量的都是县级文庙,府级文庙在全国几乎没有,湖北省仅此一家。这座府学宫因此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但仍能看出其明代官式建筑风格,更展示出了郧阳这一兼及南北、富有丰富艺术内涵的建筑形式。郧阳府学宫可谓规模巨大,形制奇特,全国罕见。

 

    虽然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办学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培养人才、昭示政绩、粉饰太平,但大成殿作为明清两代的府学,客观上为明清两代培养了大批官宦士贤,为普及知识、教化民俗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两代郧阳、荆襄、陕南、豫西广大地区的莘莘学子都汇聚于大成殿科考,以求取得功名,大批士子学者十年寒窗在大成殿求得认可。由《郧县志》可考证,明清多次修缮府学堂,碑记虽只有官宦乡绅,但数千民众捐钱出力是一定的,大成殿建筑本身和十余块劝捐修复学宫记碑,对于研究明清两代的教育史提供了极有力的实物佐证,它是湖北省现保存最完好的府学宫,因而对研究明清两代教育史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另据史料记载,大成殿是一个完整的府级学宫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有前殿、后殿、大殿(即大成殿),东西有庑,西北角有儒学斋、儒学堂等,有长廊同大殿相连,后殿中为明伦堂,左右为教谕训道署。大殿内有五个神龛,中供孔子,两旁为四配(颜四、孔伋、曾参、孟子)、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东庑供奉先贤40人,先儒31人,西庑供奉先贤39人,先儒28人,现仅存大成殿。

 

    大成殿建筑面积642.5平方米,房屋7间,面阔36.3米,进深17.7米,高12米,建筑阔7间,深3间之中以8根4排木柱为支撑,木柱高7米,直径0.55米左右不等。东西木柱上部以横木相连,成“山”字形木架,为三架梁,南北木柱以木檩相接,为9檩8列架,木檩上置宽型木橼,又置小块簿砖,再以半圆长型灰瓦盖面,四方屋面相同,属典型完整的框架结构,正东正西朝向建筑。每间前后墙置雕花窗棂,大殿以长条青石为基墙,成台阶,美观与防潮兼备,庞大的木架结构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庄重典雅,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建筑风格独特。

 

    府学宫历经数次重修。

 

    有史料记载,郧阳府学宫旧为郧乡县学,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知县马伯庚创建。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戴琰重修,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府为府学。

 

    郧阳府历代官员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府学宫因此也经常得到维修。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余盖维修之。弘治二年(1489年)和弘治十四年(1501年),都御史戴珊、王鉴之崇其体制,先后会同知府等人,加以维修,并设乐器、祭器等,规模一新。正德年间进行了两次重修。嘉靖三年(1524年)抚治章拯移建府治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黎尧勋改置府治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抚治章焕又“改拓郧学风水”,经其后任吴桂芳完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抚治章焕改建城东门外,是年城东北一带开筑城垣,遂环学宫于内,即今府学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抚治刘秉仁重葺有记,万历年间(1573—1620)抚治裴应章重修。嘉靖年间,郧阳府学宫有过三次移建,先后迁于城北、城西、城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抚治张尚重修有记,康熙二十二年(1673年)知府杨廷耀重修有记,后知府张文星、黄昆、王瀚、守道鲁之裕相继增修。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陈纬与副将高瀚重建,乾隆四十六年(1787年)知府曾恒德与副将马定真修理周围墙垣,嘉庆元年(1796年)知府王正常与郧县知县叶治、府教授熊堂、训道唐承中暨绅士张钫等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府胡允林与郧县知县陈子饬暨邑绅朱烂章等劝捐重修丹墀,下建刻至圣赞,四配赞碑亭二座。

 

    由《郧县志》记载可看出,保留下来的大成殿,从建筑前身考,距今600多年,作为府学距今530年,其建筑本身距今449年,明代多次重修,清代多次重修,解放前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48年。为了保护这一古建筑,2002年,郧县县政府曾拨出专款,郧县博物馆也自筹资金对其进行了新近一次维修。

 

    抗战时期,大成殿先后为国立湖北中学,湖北省联合中学郧阳分校,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校址。解放后,大成殿被辟为郧阳军教馆,遂被改造为礼堂和会议厅。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建郧阳改装厂,连同土地被整体划拨给郧阳汽车改装厂,《文物法》颁布后,几经协调,权属归为郧县人民政府,由郧阳博物馆负责管理。

 

    2004年郧县府学宫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搬迁保护项目。今年5月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郧县府学宫进行一个多月的勘测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其整体规划、设计、建筑布局,并成功完成拆迁工作。今年11月27日,郧县府学宫古建筑群整体复建工程开始动工,不久的将来将全部坐落到汉江南岸的郧阳岛上。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