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泉州府文庙:历经千年风霜 凝聚古城文脉
来源:泉州晚报 | 2013-07-0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374

泉州文庙

 

    热闹繁华的泉州市区中心,有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古建筑——泉州府文庙。它始建于唐朝,历经千年岁月,孕育出无数英杰才俊,成为泉州教育文化的象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如今,它不仅成为重要旅游景点,也成为凝聚古城文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宏伟独特

  康熙题“万世师表”

 

  泉州府文庙位于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泮宫、大埕、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庄际昌状元祠、蔡清祠、李文节祠等组成,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东西为两庑,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由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外庭院有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石拱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走进大成殿内,孔子圣像位于正厅中央,梁上悬挂着清康熙帝的御笔“万世师表”。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环顾四周,殿内梁枋纵横,雕饰为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

 

  庙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庙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等十余座。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唐朝开始修建

  台胞“寻根”载体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朝开元末年,当时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之后又迁他处,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迁回,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其间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府文庙”。

 

  由于泉州与台湾特殊的地理与人文联系,泉州府文庙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庙里的几件青铜器就是明清时期台湾捐赠的,可见当时泉州和台湾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交流密切。泉州府文庙也因此成为台湾同胞回祖国大陆瞻谒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一个重要象征载体。

 

  2001年,泉州府文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会上评价:泉州府文庙是江南地区最大的、规格最高的孔庙,而且是与台湾相关的孔庙,历史渊源非常密切,是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

 

  古时崇学尚文

  今朝魅力不减

 

  据泉州府文庙管理处主任何振良介绍,作为教书育人的学堂,府文庙自建成之后便象征着泉州教育文化的最高殿堂。受崇学尚文风气的熏陶,自唐至清光绪年间的1000多年里,泉州人中进士的共有2500多人,并涌现出曾公亮、苏颂、李贽、蔡清、俞大猷、郑成功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现在,每年的春秋季开学前,泉州府文庙都会连续3天举办新学年“拜孔子 送红蛋”活动,让老师、学生和家长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儒家文化,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唤起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除此之外,每逢一些重大传统节日,不少文化团体如泉州南音传习所、崇圣书画院、泉州书法家协会、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等,都会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每年夏季,府文庙广场常有戏曲、南音专场演出。而中秋节时,诗人等文学爱好者更是汇聚一堂,吟诗饮茶赏月,感受千年文化魅力,别有一番韵味情趣。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