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金庄文庙 > 传奇历史

金庄文庙:最早的圣像
来源:本网 | 2011-06-1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210

  

金庄文庙保存有中国最古老的一尊孔子塑像

 

    金庄小小乡村自建文庙,在全国历史上较为少见,堪称平遥历史文化的特色之一。据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礼志•祠庙》载:“金庄村旧有文庙一,区旧志未载。兹按庙中原碣,系元至顺四年(1333)闰三月,进士李郁、李铎、李居敬、李日新、郭文质、张傅霖等十馀人所建,皆不详里居科分。父老相传元时有秀才十馀辈结庐于此,后俱举进士,因创修焉。正殿祀至圣先师,并四配十哲像。”


  然而,大成殿正中三楹大梁上,从左至右书 有四个墨记,即“大元延祐二年(1315)修造”、“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四月初四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闰七月重建”、“大清嘉庆七年(1802)三月十七日重建”。四个墨记字迹一致,应为嘉庆七年(1802)重建时一体丹书。殿外廊下清乾隆十八年(1753)岁次癸酉六月,为记金庄村在文庙设义学之始末的碑文中,也笼统提到该庙为元延祐年间建造,提到的出资人也是李郁等十余人。碑文、县志都是历史资料,其中出资人一致,建造年限相差十八年,而父老相传和近年来国家级专家考证,认定该殿现存孔子和四配十哲泥塑为元初所造,其在元代的具体建造年份,确应认真考证辨析一番。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始,历朝祭祀孔子的规格、祭期、礼仪、祝文、配享者、从祀者等等,都由朝廷钦定,各个朝代的规定各有差异,作为“国学”的儒学圣地之礼制,全国各地自然不敢另立规矩,均须遵制一体奉行。


    据《平遥县志》中《汾州平遥县葬枯骨碣铭并序》(金皇统二年,即1142年正月立)一文载,平遥县于金天会四年(1126)九月二十一日,被金将鹘沙虎攻占,屠城数日,血染郊邑,从此成为金的领地,直至1234年元灭金。毋庸置疑,在此期间的孔庙祭礼之制,须按金朝皇帝钦定之礼制行事。金时对大成殿中的配享者有所更动。金大定十四年(1174),金世宗完颜雍准国子监奏请:“兼兖国公(颜回)亲承圣教者也,邹国公(孟子)力扶圣教者也,当于宣圣(孔子) 像左右列之,今孟子以燕服在后堂,宣圣侧还虚一位,礼宜迁孟子像于宣圣右,与颜子相对,改塑冠冕,装饰法服,一遵旧制”。“礼官参酌唐开元礼,定拟释奠仪数”。“其诸州释奠并遵唐仪”。(《金史•志十六•礼八》)


    元灭金和南宋,建立大元王朝之初,尚未具体修定对孔子释奠的礼仪,待政权巩固后,皇帝才有精力顾及儒学这个治国安邦之道,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增减更定祭孔的礼制。《元史•志二十七•祭祀五•宣圣》载:“宣圣庙,太祖始置于燕京。至元十年(1273)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襕带唐巾行礼。成宗始令建宣圣庙于京师。大德十年(1296)秋,庙成。至大元年 (1308)秋七月,诏加号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延祐三年(1316)秋七月,诏春秋释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很明显,元延祐三年(1316)秋七月,元仁宗才下诏“四配”享祭的格局,说明延祐二年(1315)仍沿用金代颜回、孟子左右配享的释奠礼制。至于西侧之“十哲”列侍,早在唐代就有定制,即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等十人。唐开元二十七(739)年,诏颜回列孔子左 侧配享后,即升曾参入“十哲”。所以如在延祐二年(1315)初建金庄文庙,只能是“二配十哲”之礼制。而《平遥县志》中所记至顺四年(1335)闰三月,已是元仁宗“四配”诏后第十七年了,以“四配十哲”之制建造金庄文庙,自在情理之中。况县志是按初建原碣所录,而认为初建于延祐二年(1315)者, 既无月份,更未提原碣之事,可能是一个历史失误,不应认定。
  

    金庄大成殿正中所供孔子塑像,据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鉴定,确系元代初建时的泥塑。 高约2米,正襟危坐,面色黝黑,满脸胡须,头略呈左右扁型,两颗上门牙大而突前外露,同史书中描述孔子尊容的文字记叙相符。座垫造型一反其他朝代仿锦绣布帛物式的彩塑,而是仿“栽绒毛毯”式的彩塑,栽绒毛毯为元代蒙族统治者特有的高贵奢侈品,带有明显的蒙族文化特色痕迹。孔子及“四配十哲”的座垫,在每尊塑像中均应为衬托、次要部分,但古代艺术家们毫无迁就之笔,仍然雕塑彩绘得维妙维肖,可以乱真,观者虽然近在咫尺,仍难辨真伪,令人叫绝。
  

    孔子塑像两旁前方,左右斜行分列“四配”坐像,即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大成殿左右两侧殿墙分列“十哲”坐像。东西两庑房曾供着其他先贤名儒,木主牌位很多,“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孔子和“四配十哲”塑像,都各有木雕神龛,每龛前都有四扇木棂格门,平时关闭,释奠时开放,塑像受到较好保护,至今仍色彩斑斓,神采奕奕,呼之欲出。孔子的神龛造型和工艺最考究别致,从正面看为重檐垂花门厅顶,最上方彩雕“二龙戏珠”,下悬金字匾额,上书“圣集大成”,为清嘉庆四年(1799)御书,颁发全国各地文庙悬挂,大约为嘉庆七年重修时所悬。匾下层层叠叠的木雕彩绘装饰图案很多,有琴棋书画、桃榴佛手、莲花、花瓶等祈福类图案,工艺十分精美细腻,民俗文化内涵也很丰富。两旁柱上有瓦楹对联,为竹节造型,各有四节,而且由下而上,节节增长。其文化寓意十分深刻,既希望儒教学者要“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芝麻开花节节高”;又警示后人勿忘“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楹联上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参天地道贯古今。”对孔孟儒学歌颂至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孔子神坛前设有供桌,供桌上设贡器共计五件,香炉一,香筒、烛台各二,全部罩以金漆,为民国初年新置。最引人注目的是供桌上摆着一个高达一米的带须弥座的木主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木主上方及两侧的云饰上,雕有三条翻腾欲动的四爪龙。
   

    塑像前再立木主似为重复,其他任何宗教场所都无先例。查阅有关史书,即可知其缘由。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宠信大学士张璁,“嘉靖九年(1530),大学士张璁言:‘孔子宜称先圣先师,不称王。祀宇宜称庙,不称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废。’帝命礼部会翰林诸臣议。编修徐玠疏陈易号毁像之不可。帝怒,谪阶官,乃御制正孔子祀典说,大略谓孔子以鲁僭王为非,宁肯自僭天下之礼。复为正孔子祀典申记,俱付史馆”。(《明史•志二十六•礼八》)自此诏令天下,凡 有孔子塑像之文庙,必须毁弃,改为木主以祀。至于对孔子的称号,嘉靖皇帝认为前代追封的“文宣王”称号,有所越分,下令去之,重新改封。于是礼部令诸臣议 奏:“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大成殿为 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明史•志二十八•礼四》)


    王命之下,谁敢违抗。但淳厚的平遥金庄父老,实在不忍毁弃他们笃信且雕刻艺术精湛的文庙圣像,无奈之中,他们按圣旨精雕细琢了一高大木主,以备万不得已时取而代之。幸而金庄村地处穷乡僻壤,不在朝廷重点关注之中,终于使塑像和木主双双保留下来。
  

    木主上的封号、云饰上的四爪龙(明代舆服礼制规定:“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以金绣为之者听”《明史•舆服三》)、四配香炉上的刻字都可认定其为明代那场“劫难”中的产物。
   

    所幸后来安然无事,逮至康熙九年(1670),北直院蒋超奏准天下郡县自嘉靖年易木主后,有圣贤像尚在者,不必撤毁,听其存留。使平遥金庄文庙的孔子 和“四配十哲”的塑像,成为全国文庙中保存年代最久的塑像。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的塑像,原塑于清雍正八年(1730),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砸毁,今存塑像为1982年重塑。可见平遥金庄文庙的彩塑孔子像确为全国保存年限最久者,价值连城。


  金庄文庙塑像,从元代初建保存至今, 经历了不知多少历史变迁,水灾地震,战火烽烟,尤其能闯过1951年“破除迷信搬神像”和1966年的“破四旧”两场狂热大劫,都是金庄老百姓的功劳,从中使人领悟到中国人民保护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顽强精神,领悟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的深刻含义。


    “崇儒重教”也是平遥人从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其影响至今仍深。首先是平遥人十分注重儒家倡导的“礼”,凡事以“礼”为先,再贫也不能失礼。千百年的传统习俗使平遥至今仍是“婚丧礼仪繁琐,客套之风盛行”。许多外地人说平遥人虚伪,而其实是对他们文化传统的一种误解。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