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襄垣文庙 > 特色当地

襄垣历史文化街区——南北一条街
来源:中国襄垣新闻网 | 2011-06-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9804

作者:李 国 强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至少2500多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的“襄垣”古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出众多的推理。襄垣古城、新城的基本位置、建筑布局和历代的沿承脉络,也倍受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被毁的襄垣城以及襄垣城内元以前历代遗存至今的文庙大成殿、昭泽王庙、崇福寺、关王庙、五龙庙、永惠桥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的古建筑群体,则构成了不足千米距离上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展示出千年岁月的沧桑巨变,击打着催人奋进的铿锵鼓点,激励着襄垣历代民众自强不息的求索精神,与中华上下五千年襄方古国的文化、文明,形成同一东方中华巨龙的脉博,奏响时代的乐符,成为世人共同眺目瞻望的焦点。


    目前,根据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的多次考察、论证,始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的襄垣县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件精品,如果能保存到现在,山西第一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县市,非襄垣莫属。始创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的文庙大成殿,已于2006年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的昭泽王庙、创建于唐、宋、乘式廓于明弘治年间的崇福寺、崇修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的关王庙、创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的永惠桥、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325年)的五龙庙等元代以前的五处古建筑群体,也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文庙大成殿、永惠桥、关王庙已于2005年、2006年得到基本修缮,崇福寺2007年正在修缮中,近日可望竣工。


    襄垣城以及城内这一颗颗璀璨夺目的亮点,用珍贵文物反映襄垣历史,用高超技艺记录襄垣文化,用建筑构件展示襄垣风貌,用严谨布局凝聚世人睿目。


    这多处古建筑在经历了长期兵火战乱、自然灾害和经年岁月的风雨剥蚀,能保存到现在实非易事,况且能如此集中地把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点缀在县城的一条中轴线上,尚属国内外之罕见。它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当前旅游观光、再现襄垣昔日辉煌的开发利用,都极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营造和谐襄垣、带动经济腾飞的现实意义。


    为此,县文物局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十六字方针,提出:“展示襄垣县城古建筑: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南北一条街;创建文物保护新格局:把现存的历代精品、珍品、碑林、石刻等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物,以南北一条街为轴线,排列展出于路东、路西、路南、路北四面八方,逐步发展成为恢复金代古城,创建“襄方古国博物城”的宏伟规模,着力弘扬襄垣上下五千年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突出亮点,用先进的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潮流,用真实的历史场景,带动襄垣经济腾飞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


    目前,县文物局文物藏品日益增多,国家级珍品在全省名列前茅,襄垣在旧、新石器时期以及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遍布全县各地,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襄垣应该是解读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活字典、一部探索社会百科的自然教科书……,襄垣城市建设应当步入旧城保护、新城开发的良性循环轨道,把恢复襄垣金代城的宏伟蓝图,摆上议事日程,再现襄垣“上党雄城”——新中国解放前夕的昔日辉煌,与平遥古城相媲美;在创建文化一条街的基础上,为努力打造襄垣“襄方古国博物城”奠定扎实的基础。


    经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多年考证:襄垣城旧址在北关村东北,东北阳村西北,阁老凹村、北底村南的一块周回二里二百五十步的范围内,确切位置尚待进一步考证,直至唐后期五代十国时期仍称该地为韩州。当时,今襄垣城和韩州城同时并存,史载:“因漳水侵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的说法,尚存疑。


    金天会九年(1131年),知县韩俊增筑外城,周六里三十步,高两丈,厚八尺,池深两仞,置东西南北四门,上各建一楼,明洪武、正统、成化、正德间相继修筑,高厚且坚。嘉靖、隆庆间继增东西南三门瓮城,建重楼三座,角楼四座,敌台八座。清顺治九年、雍正九年、乾隆二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九年、道光五年、光绪十四年、民国十年、十四年、十六年多次维修。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城高三丈,基阔一丈二尺,周回六里三十步,女儿墙高八尺,垛口八百九十一个,(每个垛口中间,有一个八寸见方的箭眼,里面呈斜坡向下之势,便于戌卒射箭御敌。)敌台十六座,壕墙高九尺,城门四座,东曰“东作”,西曰“西城”,南曰“阳泽”,北曰“拱辰”,在南门城楼的第二层檐下,悬有一块黑漆大匾,上书“上党雄城”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每个字约二尺见方,笔力雄劲,光彩照人,为县城增添了几多雄伟与古朴的浓厚氛围。门上城楼四座,高三丈,东西南瓮城上,重楼三座,高三丈,角楼四座,高三丈,巡辅门四座,南郭门一座,北郭门一座,瓮城内炮楼八座。该县城,全部用砖石砌成,布局严谨,设施齐全,固若金汤,雄踞于上党之首,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城,向来就有“襄垣城好”的美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县政府为防御日军进城盘踞,于1938年将城墙刨倒。


    1940年,日伪县政府移驻县城后,又将城墙修复。


    1945年9月全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再度将城墙拆除。


    由现存的史料结合襄垣城外四周的山山水水可以看出:襄垣城远远超出了平遥古城的建筑风貌和观光揽胜,如果平遥古城可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话,襄垣古城更是遗产中的姣姣者。


    就目前襄垣县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城市建设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襄垣目前完全有能力重新恢复襄垣金代城的原始风貌,把襄垣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精品点缀其中,创建“襄方古国博物城”,将形成一个最完美的文物保护、文化旅游景点。


    现将“古文化一条街”现存主要亮点,做一简要介绍:

    文庙大成殿简介:文庙,位于襄垣县城内东南新建街二中学校内,始创于金天会年间,元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1296-1300年)重建。


    文庙大成殿为文庙的主殿,始创于金,元元贞二年将其在面阔三间的基础上改建为五间(19.3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231.6平方米。大殿为木结构建筑,悬山式琉璃瓦顶,坡底缓,出檐大,梁架为后乳栿对前五椽栿,通檐用三柱,彻上明造,前檐柱粗壮挺拔,侧脚明显,柱头之上施兰普,斗横六铺作单抄双下昂,用真昂,重拱计心造里转偷心,昂咀琴面式,后檐柱斗拱四铺作外插昂,前后斗拱用材较大,各斗欹砍出度明显。梁架结构简洁明快,用材肥大粗旷,每一木构件的制作和使用,都反映了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风格。殿内现存的清代装饰彩绘近千平方米,多以龙飞凤翔贴金彩画为主题,生动地刻画了民众期盼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垣昭泽王庙简介:襄垣昭泽王庙,又名龙洞庙、南庙,位于襄垣县城内南街东侧,据襄垣旧志记载,创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历经各代增补修缮,形成拥有正殿、献殿、朵殿、东西配殿、乐楼、耳楼等平面布局为正方形四合院的古建筑群。现遗存有正殿、献殿,其余均在粮食部门占用期间先后拆除。


    大殿为元代建筑,砖石台基,殿身面阔五间(14.8米),进深六椽(9.35米),单檐悬山顶,梁架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昂呈琴面式,明间耍头作昂形,次间耍头蚂蚱式,补间无斗拱,各斗幽明显,柱础覆盆式,柱头上施兰额、普柏枋,兰额较薄。前椽拱眼壁为兰色琉璃制品,图案为深浮雕山水人物故事,背面为山水花纹,形象生动,保存完整。后椽无铺作,椽柱头上施半额、普柏枋,前后出椽较深。献殿按正殿前椽,明万历三十二年由三间改为五间,四椽卷棚式屋顶,前椽柱子头无斗拱,通椽用二柱。庙内遗存明清重修碑、祈雨碑碣四通。昭泽王庙,建筑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独特,正殿斗拱真昂的使用,椽柱斗拱用材、梁架举折、建筑构件,综合展示了元代风格和建筑手法,为元代建筑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


    昭泽王,是唐代襄垣民间一位姓焦侠士为民除旱魔、降甘霖、惩恶扬善,被历代皇帝赐封的圣号。在襄垣区域内,多处建有昭泽王庙,受万民崇拜敬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文化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简介:崇福寺,又名靖福寺,别名上寺,位于襄垣县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的交点。创建年代唐、宋,现存上寺楼、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上寺楼,三间见方,重檐歇山九脊顶,三层楼阁,三层上嵌外围栏杆,可凭栏远眺,柱子生起,侧角显著。柱头微有卷刹,柱础覆盆式,底层外檐四周有小八角形石柱十八根。主体三层出檐翼角翘起,上层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双下昂,四角转角斗拱,转角出45度角拱二层,令拱相连为鸳鸯交首拱。顶部为黄绿琉璃脊兽,狮子宝珠脊刹,整座建筑造型完美,是县城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1999年11月2日,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岳庙简介:关岳庙,原名关帝庙、关王庙,俗名北庙,位于襄垣县城内北街东侧,创建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占地800平方米,坐东向西,根据庙内现存碑文记载,元、明、清历代均有维修,民国五年,奉文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与关羽并祀,遂改为关岳庙。建筑部局为方形四合院,有正殿、献殿、乐楼、耳楼、南北配殿、三道门等建筑。正殿石砌台基,高0.38米,面阔五间(15.5米),进深六椽(8.3米),五椽栿对乳栿,通檐用四柱,明栿、彻上明造,柱头侧脚,生起显著,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双下昂,殿内金柱四根,柱头有卷刹,柱础为覆盆式,献殿五间,檐柱为小八角形石柱六根,大殿为单檐悬山五脊顶,献殿为卷棚顶,正殿脊兽原为黄绿琉璃,文革期间,拆改为平脊。现存有历代重修碑文四通,刘龙、刘文炳谒关王庙题石碣两方。1999年、2005年,文物局请示县政府两次拨款维修,现已部分重现昔日风采。


    1999年11月2日,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惠桥简介:永惠桥,位于襄垣县城北门甘水河上,创建于金天会年间(1124-1137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单券石拱桥,现存主体结构为金代建筑,南北走向,桥面长30.2米,宽8.1米,桥孔净跨12.4米,矢高7米,桥面两侧栏杆设有望柱、栏板,栏板压地隐起,雕刻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图案;望柱、蜀柱剔地突起,雕刻有石狮、石榴等图案;拱圈中点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拱圈基础南部雕刻有正面羊龙图案,拱圈基础北部雕刻有正面虎首图案。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庙简介:五龙庙,位于襄垣县城北门外西侧50米处,东、西、北三面邻北关村,南近甘水河,东南邻省保单位永惠桥。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325年)。


    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山门、乐楼被拆除,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方形四合院,座北朝南,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廊,明栿、彻上明造,柱头斗拱六铺作,双抄三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呈琴面式,耍头蚂蚱式,补间斗拱每间一朵,出斜拱,后檐无斗拱,屋顶单檐悬山顶。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简介:城隍庙,位于襄垣县城内府前街西侧二小学院内,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东西42米,南北116.8米,占地面积4906平方米。座北向南,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排列有山门、戏台、寝宫(大殿、献殿已毁于新建的教学楼),东西建筑仅存鼓楼,戏台筑于城隍庙中轴线上,因戏台(乐亭)结构采用八角藻井做法,俗称无梁殿,建筑面积115平方米,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前檐施十字歇山顶抱厦,六檩梁架,前檐柱头科七踩三昂,后檐五踩双昂,平身科每间一攒。寝宫为明代建筑,建筑面积108平方米,石砌台基,高0.21米,面阔三间(10.75米),进深六椽(8.2米),单檐悬山顶,六檩双步廊式构架,柱头科五踩双昂,前檐门窗已改建,庙内现存明清重修碑三通。每年三月初三为城隍庙大会。


    城隍庙历史上曾经历三次大劫难:抗战时期,显祜门、敕封门、献殿遭日伪军破坏被拆除;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将五龙壁、大殿顶脊兽拆除;1991年,占用单位为修建新教学楼,将城隍庙大殿拆除。


    1959年,城隍庙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下放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3月20日,襄垣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冀鲁豫军区上党战役指挥部下达作战字第一号命令遗址:晋冀鲁豫军区上党战役指挥部襄垣旧址,在襄垣县城内东街原大风当、旧县署内,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主席到重庆谈判,并密令阎锡山向晋东南解放区大举进犯。8月21日夜,阎军侵入长子、23日侵入屯留、长治、25日侵入壶关、潞城、襄垣。为了配合重庆谈判,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晋冀鲁豫军区组织太行、太岳、冀南部队,发起上党战役。9月1日夜,解放了襄垣城,9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上党战役指挥部移驻襄垣县城,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等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9月7日,下达了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决定从9月10日凌晨二时三十分,开始对屯留、上村实施攻击,打响了上党战役的第一枪。命令下达后,指挥部才离开襄垣,于9月9日23时,推进到潞城县西部中村。


    1999年11月2日,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cassie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