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国学

北大教授龚鹏程:读国学经典不是为了培养乖小孩
来源:东北新闻网 | 2011-08-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281

    ———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

 

    国学经典阅读不能和古书阅读混为一谈,不是所有古代的书都是经典。《弟子规》的创作者其主导思想就是为了教小孩要听话、要守规矩,不是要教孩子怎样认识世界,以此来作为国学入门,与古代帝王让百姓做顺民有何不同呢?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还是应从古代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入手,从中感受到什么是最伟大的人格,什么是中国语言最美的辞章,从小就养成他站在高处的大格局。

 

    国学经典阅读不是古书阅读

 

    国学热固然是好事,但到底什么是国学,目前即使在学界也没有很清晰的定义,很多专业的图书经营者或中小学校老师,更是把所有与古代文化相关的东西都称为国学。这样做的结果到底好不好呢?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有所助益吗?

 

    龚鹏程教授首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国学经典阅读不能和古书阅读混为一谈,不是所有古代的书都是经典。虽然古人一直有“文章千古事”的观念,加上印刷、传播条件的限制,对著书立说比较谨慎,不像现代人写书这样方便、这样滥,但是其中仍然会有精粗之别。清朝人编辑的《四库全书》,被称为“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也只收录了3000多部作品的全书,认为这些是经过时间的淘漉可以传于后世的。同时,对这些入选的图书,还要作以提要和品评,指出其中的优劣,为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的指导。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古代中国人看经典是很重的,所谓“经、史、子、集”,只有“经”部才被称为经典。

 

    当然,我们目前对经典的概念已经宽泛了很多,收录在“子”部的老庄等作品,收录在“集”部的李白、杜甫等文学家的作品,还有像《红楼梦》、《水浒传》这样的通俗小说,我们也认为是经典。但是,仍然不能将所有古书经典化。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只能是古代文化各领域最重要的典籍。太宽泛了,并不利于国学的传播与振兴。

 

    让孩子读《弟子规》是一种威权心态

 

    除了学界对国学经典的重新梳理与研究,在公众的普及层面,现在最热的是两件事,一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健身、养生理论的通俗化解读,还有就是中小学教育中的“读经热”。前者良莠不齐,商业化的意味浓厚,暂可不提,而后者,涉及到一代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小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方式好不好呢?

 

    龚鹏程认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古人的蒙学教材,是给孩子识字、启蒙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经典。而这其中,《弟子规》是最差的一种。《弟子规》的内涵出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但这一句只是儒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的一部分。《弟子规》的创作者仅以这句话来概括儒家,殊觉窄化,且其主导思想就是为了规范孩子,教小孩要乖、要听话、要守规矩。这其实深层次地显示了成年人的一种威权心态,不是要教孩子怎样认识世界,而仅是告诉孩子规矩就是这样的,遵守现存的秩序就行了。我们还让孩子以此来作为国学入门,与古代帝王让百姓做顺民有何不同呢?

 

    龚鹏程认为,相比起来,《三字经》、《千字文》的内容就要好得多。《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思想的人性观;其后还有对历史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读这些,会启发孩子放开思路,从一个更大的视野认识世界。

 

    现在很多学者和教育界人士仍在推行经典诵读活动,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最好的,孩子从小背诵国学经典,记得最牢,即使不理解也没关系,等大了就会慢慢理解了。

 

    龚鹏程认为这种方法并不正确。将近十年前,大陆最早推行经典诵读,有一个大背景是当时的师资不足,没有足够的国学教育人才,经典背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当然,只要孩子听话,他什么都能背。但是,如果他不了解、没兴趣,而现在又不像古代,只有读书这一件事,有那么多网络游戏、电视节目吸引着他,他就会把国学理解成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

 

    所以,龚鹏程认为,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还是应从古代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入手,从中感受到什么是最伟大的人格,什么是中国语言最美的辞章,从小就养成他站在高处的大格局。

 

    那么,这其中会不会存在文字或者理解上的障碍呢?龚鹏程认为,这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从每个人的阅读经验中都可以看到,认字、解词、语法,这些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实在读文学作品时并不重要。作品读多了,这些事情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60%是文言文

 

    通俗的国学读本,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一定比经典原著和注释本卖得火。出现这一现象原因很多,其中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目前公众的国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龚鹏程介绍了台湾的国学教育情况。在台湾中小学教材中,文言经典的比例是很大的,从小学到中学,程度不断加深。在高中阶段,国文教材中,除了古代诗词、古代通俗文学作品之外的纯文言文内容要占到60%。在国文之外,中学生还要学习一门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其中对《论语》、《孟子》这样的国学经典都有专章的学习。这样做,就让学生养成了对经典阅读的习惯和娴熟使用古代文字的能力。

 

    那么,倡导国学经典阅读与我们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有矛盾吗?

 

    龚鹏程认为,曾有人说过,一部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是先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充分吸收,然后才能谈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西方的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是在很晚时才在入学考试中取消了希腊文、拉丁文的内容的。本民族的文化要学好,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

 

    网友热议经典阅读

 

    “是什么导致公众不再读经典?网络文学的冲击。”———网友王子五号店

 

    “不少经典作品太长,厚厚的一本,有的年轻人看不下去的。”———网友深红

 

    “现在用阅读手机小说,看网页,网页没有看PDF,实在没有才看书。”———网友ttblue

 

    “现在根本就没有好书可以看,每天晚上的时光很难熬。如果不看烂电视剧就得看碟片,看外国电影,带字幕那种,很累人的。”———网友东方森林

 

    “什么是经典?不好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泛泛的定义,就是大家都熟知并且有相当影响力的著作吧。”———网友胡子

 

    “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你都从同一部作品里看到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反思,《圣经》上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经典的作品即使时隔多年,重读依然可以给人以指导。”———网友sulfuxion

   

    “每个人对经典的定义,都会烙印上自己的印象。个人觉得,所谓的经典不应以一时的流行程度为衡量标准,更应该侧重对读者个人的影响力。哪怕是一篇非著名的小说,如果能给人以力量与激励,在他的阅读排行榜上也可以称之为‘经典之作’。”———网友丢丢妈

 

    “我认为的经典,得是‘这本书说出了人人都看得懂却说不出的道理’。”———网友雨天天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