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考古

北京孔庙大成殿述圣牌位小考
来源: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 2010-11-1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717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殿内正中奉祀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两侧“四配”(颜渊﹑孔伋﹑曾参﹑孟轲)和“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配享。


    “四配”孔伋的木牌位红底金字上书“述圣孔子”。孔伋为孔子之孙,字子思,为何牌位不称“述圣子思子”呢?目前记载北京孔庙国子监历史最全面的古籍为道光十三年修订的《钦定国子监志》,查阅《钦定国子监志》,其中明确称孔伋为“述圣子思子”。难道是在修缮大成殿时将孔伋的牌位写错了不成?笔者询问修缮人员,他们说是按照以前牌位的字迹重新描漆上色,并未改动文字。老孔庙人也说,这牌位是老物件,是传下来的,不可能弄错文字。笔者去山东曲阜孔庙参观时特别注意大成殿“四配”孔伋的牌位为“述圣子思子”。北京孔庙大成殿内有两个孔子的牌位,虽然一个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一个是“述圣孔子”,但还是会令游客迷惑,经常需要工作人员解答。为了消除游客的疑问,遵循旧习,2009年北京孔庙将述圣孔伋原有的牌位撤下,换成木牌位“述圣子思子”。那么,北京孔庙大成殿孔伋“述圣孔子”的牌位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子思,孔子之孙,名伋,字子思,战国初思想家,鲁国人,曾居卫国,后迁至宋。《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於宋。子思作中庸。”《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南宋时由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元朝以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子思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参,孔子的思想由曾参传给子思,子思的门人再给传孟子。《史记· 孟荀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人把子思、孟子合称为“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的“心性”说在宋明理学中得到重要发展。


    孔子去世后被后人祭祀,孔伋作为孔子的孙子,儒家思想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得以配享孔子,明代被尊为“述圣子思子”,清朝沿袭。孔伋具体配享情况历代不一,《钦定国子监志》载:“宋崇宁元年,赠‘沂水侯’。大观二年,从祀于左丘明二十四贤之间。端平二年,升列十哲。咸淳三年,封‘沂国公’,晋配飨位。元至顺元年,加赠‘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述圣子思子’。国朝因之。”


    清王朝被推翻后,北京孔庙皇帝亲诣释奠孔子也随之中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积极倡导读经尊孔活动。为配合袁世凯祭孔,1914年9月礼制馆拟成《祀孔典礼》。《祀孔典礼》规定:“以夏时春秋两丁为祀孔之日,仍从大祀,其礼节、服制、祭品当与祭天一律”。这个祭孔规制几乎与清朝祭孔并无二样。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护卫下于早晨6点半抵达孔庙,三跪九叩,祭祀孔子。


    《祀孔典礼》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特别引起笔者的注意:“木主有因犯清帝庙讳而以字题者,如先儒郑康成,缺笔者,如先儒陈淳,更当执庙中不讳之例,改题先儒郑玄、陈淳。述圣孔伋因避孔子之姓而题子思子,尤为不典,宜一例更正题述圣孔子。或谓殿内不名,若不题子思子,嫌与至圣先师孔子无别。不知礼不讳嫌名。况至圣先师孔子与述圣孔子显然有别。十二哲中如先贤冉雍、冉耕、冉求,同姓木主,皆题先贤冉子。……未尝嫌其无别,何独于述圣而嫌之?”传统上在姓氏后加“子”表示对人的尊敬,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等。而孔伋称为子思子是为了避讳祖父孔子。《祀孔典礼》中将“述圣子思子”改为“述圣孔子”,不再避讳。文中解释,虽然这样有可能会引起歧义,但是“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和“述圣孔子”还是明显有别,而且大成殿十二哲中也有三个“冉子”的情况,此三人分别为冉雍、冉耕、冉求,他们因同姓故尊称一致。


    1959年第一次北京市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曾经走访家族世代看护北京孔庙的庙户袁福,据袁福所述,1906年—1916年孔庙国子监大修,期间将大成殿内木牌位原有满文去掉,只剩汉文。由此可以推断,在1914年9月袁世凯来孔庙祭孔之前,将大成殿内的木牌位去掉满文,同时也将述圣孔伋的木牌位由 “述圣子思子”改为“述圣孔子”。


    称谓是约定俗成的,从历史角度来看,对于孔伋人们更为熟悉的称谓还是子思、“述圣子思子”。“述圣孔子”是袁世凯祭孔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虽然不被人熟知,但还是给我们一些启示:民国初年,姓名意识觉醒。中国古代有避讳的传统,避讳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或缺笔等办法来回避。避讳在本质上是尊卑等级观念的体现,普通人的姓名权遭到践踏。封建帝制被摧毁,民众的姓名意识觉醒,在《祀孔典礼》中将“述圣子思子” 改为“述圣孔子”表明民国初年强烈的姓名权要求已经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目前研究北京孔庙国子监最基础的资料就是清代文庆、李宗昉等纂修的《钦定国子监志》,它记载了清道光十三年之前孔庙国子监的历史。但是清末及民国年间孔庙国子监的历史鲜有记载,因此,才一直不清楚“述圣孔子”称谓的来历。在历史尚不久远、资料尚不甚缺的情况下,亟待搜集整理清末民国年间孔庙国子监相关资料,这将有助我们今后深入研究孔庙国子监的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