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四川阆中的川北道贡院
来源:眉州老翁BLOG | 2011-08-0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359

四川贡院 古称川北道贡院
 

    在四川阆中古城学道街,有一座比较气派的建筑,这就是可与江南贡院齐名远近闻名的“川北道贡院”。


    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古代的考场之所以叫“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贡院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唐宋时,为礼部省试场所,有的州也设贡院举行解试。明清两朝,则是专门用于省级乡试和礼部会试的考场。明代贡院已形成规范制度,清代贡院规制更为严整完备。后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各地兴办学堂,贡院也就闲置起来,逐渐改为官府用房和民房,有的贡院甚至被拆毁,四川阆中的这座贡院,古称“川北道贡院”,是目前全国能够看到全貌的唯一的中国古代乡试贡院,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
   

    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而清代黎学锦重修考棚地基原来也很宽广。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省会迁徙至成都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直至废除科举制度。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扩建,考棚面积增至10余亩。1959年,阆中市扩建招待所时,贡院后院和殿堂全部被拆除,只留下了前院的卷棚式廊道和左右两排考室,建筑面积仅余1000平方米。2006年,阆中市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复建贡院主要组成部分明远楼后,2007年又斥资1000多万元,扩大其展馆规模,充实文化内涵。

 

    据说,原来的川北道贡院建筑面积只有3500平方米,展现的是科举考试前的报名、搜身、考试等活动的外联区。2007年,阆中市对贡院进行闭馆扩建和修缮,使昔日的川北道贡院不但悄然长大,而且古朴厚重,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品最多、制作最专业的科举博物馆,并吸纳了北京国子监、江南贡院和上海科举博物馆的精华,遂将“川北道贡院”更名为“四川贡院”。


    扩建和修缮后的清代四川贡院,不但建筑面积扩大了一倍,恢复了明远楼、致公堂等重要建筑,更重要的是恢复了阅卷、定榜、宣榜、拜祭等考试结束后一系列活动的内联区。而且使外联内联两区的遗构建筑和复建部分浑然一体,分贡院春秋、试场经纬、科举碑林、鹿鸣盛会和科举博览五大部分以及科举制度馆、科举考试教育馆、科举考试程序馆、进士英杰馆、状元英杰馆和佚闻趣事馆等28个展馆,这些功能各异的展馆通过1000多件模型、实物、字画,再现了科举考试的全过程。

 

    川北道贡院是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第一进正厅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有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是考生食宿之所,也是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此外,还有供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