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晚清科举的冷热两重天
来源:新快网 | 2011-09-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825

 

    晚清内忧外患中,新知识阶层中改革选才制度的呼声高涨,很多报刊对科举之弊展开了声讨,一时似乎颇具舆论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对中国社会究竟有多大的实际影响,却值得探究。先觉者的思想往往会遭遇多数分子的冷遇,这几乎是一个铁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改革图强的呼声高涨,维新阵营的知识分子在呼吁变法之际,首先把矛头对准科举制度。这一年,抨击科举的“精彩好戏”接连上演,先是在该年3月,严复在报刊发表文章,痛斥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祸害,强调“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紧接着,康有为于5月给光绪所上的《第二书》中建言变通科举;而与严复和康有为相呼应,谭嗣同也在这一年替江苏官员起草奏折,提出变革科举的步骤,要求应试者必须精通西学中的一门,“不兼西学,虽制艺极工,概置不录”。


  不能不说,1895年维新派的上述动作在部分官员和新知识阶层中有一定的轰动效应,但民间社会对此的反应如何呢?


  就在维新派大声疾呼的同时,这一年恰是乙未科会试之期,各省举人云集京城,最后的金榜题名者仍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追捧。科举在不同阶层中的冷热遭遇,不能不令人感慨。


  乙未科的状元是四川资州人骆成骧。四川一地,自明朝正德六年,著名学者杨慎摘取状元桂冠以来,骆成骧是第二位科考幸运儿,四川人士莫不引为荣耀。骆成骧衣锦还乡的盛况,《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录》中收录了当年《申报》的一段详细报道:


  出都后,以四川会馆为行台。该馆首事张如春,先将会馆悬设灯彩,铺陈一切。门首挂“状元及弟”横额一方,“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对联一副,更觉簇簇生新。骆君乘四人轿拜客,皆张为之介绍。先会同乡,次拜十三帮会首。十七日进城,遍拜各当道、将军、督护。道府亦出城答拜,冠盖如云,道途相望。连日演戏开宴,貂蝉满座……


  《申报》的平实记述,今日读来,真如一幅市态民情俱现的风俗画。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尽管维新派知识分子对科举大加针砭,但民间的反应却是波澜不惊,对科举制度的尊崇心理并未有丝毫改变,近乎“各唱各的调”。戊戌维新运动之难以成功,从科举的冷热两重天中已现端倪。任何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改革,是必须要有群众基础的。


  耐人寻味的是,骆成骧虽然在科考中拔得头彩,但后来却并未能借此于仕途平步青云,跻身显要,晚年更有“穷状元”之称。其实,晚清光绪一朝的状元多未腾达,近代学者夏枝巢在《旧京琐记》中就说:“光绪一朝,所取状元皆不得意。……唯张謇以经营实业起家,以视先代鼎甲由清贵而直跻清要,盖不可以道里计。殆科举将废之先兆耶?”夏氏归纳得甚好。尽管先进思想一时会受到大众的冷遇,但社会进步的大势终究是无法逆转的。晚清状元之未得大用,正是末代王朝寿命将终的一个征兆。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