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徐梵澄: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

文化: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更具有“神性”
来源:光明网 | 2016-05-0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491

   那么,圣人以何者来范导历史呢?答曰:以“精神性”。梵澄认为室利·阿罗频多的定义值得体味:“神圣圆成永远在我们之上;但是精神性的含义是要人在知觉性中和行为中具有神圣性,并于内中和外部都生活在神圣生命之中;赋予这个词的所有次要含义都是拙劣和不实的。”(《孔学》之《序》7页)这里核心概念是“神圣性”。明确说,“神圣性”即“精神性”。毋庸置疑,梵澄对阿氏有着深度的理解。“神圣性”在梵澄的语境中,被诠释为动词性的“文化”。在将宇宙视为一有机大生命体的意义上,“神”(divini⁃ty)就成为有着“天道”源头的“人性中的菁华”,而“精神性”的人不过是将这“菁华”圆成完善而已。从这个视角来说,“精神”又是“文化了”的过程。因此,梵澄说,关于“精神”的物理或人文方面,“我们倾向于认为那是高度发展和文化了的生命,也可视为文化本身”(作为动词性的“文化”,《孔学》多处涉及,如76页、172页)。又说,“文化”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依照人性中的菁华而使人转化和完善”,正是在个层面,“文化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更具神性”(《孔学》之《序》11页)。

  这个论说触涉到“存在意义”的深层问题。为此,梵澄特别对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仁”作出具有形上高度的诠释。经过比勘梳理,他认为将“仁”描述为“神圣之爱”或“精神之爱”非常接近原意。就价值源头而言,它表示“天地之心”,意味“宇宙的大和谐以之显现和遍漫”;从人的“存在”而论,它包含着各种善,“如平和,非暴力,慈爱,善行,同情,博爱”等许多美德。总之,“仁”在上,亦在内,“是宇宙存在的根柢”。由此可见“仁”的神圣义和庄严义。(《孔学》48页,49页)

  “存在”意义上的“仁”,乃为人以及人类“须臾不可离”的生命原则。故而梵澄举史料,言明儒家文化之精神,如“一日不可离之稻谷”那样重要,且简易可行,因为“作为宇宙原则,仁离我们不远。人在转念之间,就可以拒绝冷漠枯燥的生活,付出并得到爱,只要人觉醒于仁,仁便就在眼前了”(《孔学》49页)。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