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徐梵澄: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

关于“仁”的解读:精神之爱
来源:北京文艺网 | 2016-05-0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049

     以下短文节选自《孔学古微》第四章《儒学大义》,是徐梵澄先生对于“仁”的解读。


     研究儒学需要寻出儒学之大义,即中心原则。对于我们来说,比之于圣人一己之所得,圣人的教诲更显重要。即使不存在这样的原则,我们也要从儒家哲学中阐明出这原则。这是一种颇为实用的态度,处理具体事物时似乎还必不可少,当讨论主题如此具有精神性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且我们确实找到了这样的原则。


     “仁”字一直是翻译家和注释家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字。“仁”字的结构很简单:右边是“二”,左边是代表“人”的偏旁,表明 “仁” 的意思是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用语中,“仁” 字还有水果“核”的意思,保存着植物的生命原则。“仁”字的反义是“麻木”或“漠然”,还常用来描述类似麻痹的病症。


     经典中出现“仁”这个中心原则的所有段落都是活泼生动的,丝毫没有神秘或含糊之感,而这个词的英译却大多拙劣,窒碍原义。例如,理雅各将“仁”译为“virtue(美德)”,这会使英语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以为如此伟大的精神导师不过是板着面孔宣讲道德规范的教师。因为“virtue”在汉语中有另外一个对应字“德”,常与“道”字连用,如老子的书名为《道德经》。《哈佛经典·神圣经典》中,“仁”被简单地译为“love(爱)”,更生动,却略显肤浅,也没有传达多少含义。因为“love”在汉语中也有另外的对应字。“仁”还被翻译为 “benevolence (善行) ” 和 “beneficence(仁慈)”,相对于原义,这两个英文词含义太过狭窄;还有译为“compassion(同情)” 或者 “loving kindness(慈爱)”,与原义较近些,含义却更显窄。 “Sympathy(怜悯)”太过浅陋,“humanity(博爱)”含义足够宽广,但却浮表。总之,英语中没有完全与“仁”对应的词汇。


     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翻译,也不是任何定义,而是正确的描述。肯定地说,“精神之爱(psychic love)”非常接近原义,但这爱并不只针对个人。这是一宇宙原则,汉语中称为“天地之心”,宇宙的大和谐以之显现和遍漫。“神圣恩典”也非常合适,只是背后有施加恩典的神圣者,这么“仁”便少了人格性。 “仁” 可以被看作是普降“神圣恩典”的“彼(That)”。以太阳和阳光做类比,“彼”即是太阳本身;但是没有阳光的太阳,如何还是太阳呢?如果我们要使用“爱(love)”这个字,只能在“神圣母亲”的定义下使用:
爱是直接源自“唯一者”的巨大震动……


     整段为:“爱是直接源自‘唯一者’的巨大震动,只有极纯洁和强大者才能接受和显现它。


     换个说法,“仁”就是“神圣之爱”,“神圣圆成”也十分接近,自存于人类之上的圆成。如果称之为某种圆成状态,那这正是所有人类都努力趋向的一种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人即为神圣。向下则接近人的层面上,“仁”包含着各种善,如平和,非暴力,慈爱,善行,同情,博爱等等,还有其他许多美德,如孝,顺,忠,诚,信,以及对适当、有礼、正义、正直、谦虚、谦和的热爱等等。总之,“仁”在上,亦在内,是宇宙存在的根底。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