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孔子、生态圈意识与同理心文明

生物圈意识:从气候变化回归孔子的“同理心”
来源:《同理心文明》杰里米里夫金 | 2016-07-0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472

生物圈意识:如果人类要增进自己的福祉,就必须增进其他物种的福祉

 

  在《圣经》的《创世记》中,上帝让亚当和夏娃统治其他动物和植物,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处置它们。亚伯拉罕诸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是地球万物的统治者, 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是为人类服务的资源。这种观点是以功利主义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不值得人类给予同理心。

 

   在这一点上,孔子持有不同见解,因为儒家倡导的“仁”包含对宇宙万物的爱。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东方社会的传统宇宙观也持有不同见解。孔子认为人类是一个看不见的整体,或者说宇宙的一部分。他不仅主张将仁爱由亲人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还主张“畏天命”,即敬畏上天的意志和自然规律,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持社会的和谐。同理心是我们与纷繁复杂的地球生命建立相互依赖关系,维持地球社会和谐的一种方式。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仁”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还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曾经写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通过将同理心的作用范围拓展到整个自然界,孟子实际上承认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界是同属于一个整体的。孟子用“仁民而爱物”概括了人类与自然界实属一体的哲学思想。换句话讲,人类的福祉与其他地球生命的福祉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如果人类要增进自己的福祉,就必须增进其他物种的福祉。这就是生物圈意识。

 

工业文明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

 

  我们的工业文明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当下,工业生产方式所依赖的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储量持续减少,基于这些能源的工业技术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基于这些能源的工业基础设施也逐渐老化失修。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世界各地的失业率攀升到了危险水平,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负债累累,生活水平下降,接近 1/7 的人类面临着饥馑之苦。

 

   更为糟糕的是,基于化石燃料的工业活动引发了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负面作用日益显著,危及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可怕的一面,是它将改变我们这个星球的水循环机制。地球堪称“水的星球”,经过亿万年的演变之后才形成了今天这种特定的生态系统和水循环机制。现在,人们都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气候变暖以后,大气中的含水量增加,会容纳更多水汽,降水量增加。气温每升高 1摄氏度,大气吸收从地球表面蒸发的水分就会增加 7%,也就是说,降雨量就会增加 7%,这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的降雨频率和降雨量。

 

  如今,地球上的异常天气频频出现,比如,冬天降雪量越来越大,春天居然也会爆发大洪水,夏季干旱持续时间更久,飓风越来越多。这些现象表明地球的生态系统无法足够快地适应水循环机制的突然改变,结果就是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遭到侵害。

 

6次物种灭绝预计在下个世纪初

 

  科学家告诉我们,在过去 4.5 亿年间,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至少 5 次物种灭绝事件,而现在我们正处于第 6 次物种灭绝事件的边缘。在过去 5 次物种灭绝事件中,地球的温度和化学组成都经历了剧烈变化,导致地球生命出现了灾难性的灭绝。一般来讲,在每次物种灭绝事件之后,生物多样性需要 1 000 万年才能得以恢复。我们现在正处于第 6 次物种灭绝事件的边缘,科学界预测将有 70% 的地球生命走向灭绝,时间可能是 21 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也可能是 22 世纪的头几十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前负责人、美国政府首席气候学家詹姆斯 汉森预测说,如果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持续下去,那么到 22 世纪初,全球气温将上升 6 摄氏度,从而引发大面积生命消亡,我们所熟知的人类文明也将走向终结。

 

孔子与西方哲学传统存在视角上的差异

 

   在这方面,孔子与西方的哲学传统存在视角上的差异。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思想侧重于“个人权利”,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个人在赖以生活的更大的社会中应该承担的“个人责任”。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侧重点,根源就在于对自由的本质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西方,我们认为自由是个人自治,强调通过个人财产的积累来获得独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不受制于人,不依赖他人,是热爱自由的西方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儒家传统中,自由意味着一种丰富完整的生活,人类生活在诸 多不同的社区中,要不断优化与这些社区的关系,成为社区中一个有价值的成员,相互依存关系的丰富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由的标志。自由需要融入集体, 而自治则被视为情感疏远和缺乏仁爱的表现。

 

   在西方,我们相信人类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物种,我们的自我发展来自于对自我利益的追逐。因此,要保障每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权利。孔子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施 予同理心的本能,一个人只有承担起个人责任,照顾他人利益,才能促进自我发展。在一个社会中,同理心作用越显著,人类个体越是受到尊重,只有将同理心拓展 到他人,我们每个人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只有尊重和重视他人,我们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人之权利的内在精神。将我们的同理心拓展到全人类以及其他所有物种,是建立和谐生物圈的必由之路。

 

 

回归孔子的“仁”: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一些人的福祉最终取决于其他一些人以及其他物种的福祉

 

直到 20 世纪,科学家们才捕捉到了孔子的思想。今天,科学家们正在探讨复杂的生物圈内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生物圈从海洋深处延伸到平流层,高度还不到 65 千米。在这个狭窄的生态区内,地球化学过程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为地球生命的延续创造适当的条件。地球生物圈复杂的反馈回路就像一个内在的神经系统一样,保障着整个系统的福祉。

 

   这种新的见解更加凸显了孔子思想的先见之明。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财富。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年轻人的意识参照标准从地缘政治转移到了生物圈。在中国,如同在其他国家一样,孩子们正在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了解到人类的每一个活动都会给生态系统留下“生态足迹”, 影响其他生物的健康,也影响着构成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他们逐渐明白,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一些人的福祉最终取决于其他一些人以及其他物种的福祉。这就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孔子相信,人类个体的自我发展取决于能否促进他人的发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