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韩半岛上的孔庙史:遍开民间的儒家之花

《大长今》的东方精神底蕴
来源:中青在线 | 2005-10-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680

    在越来越向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交融碰撞。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有横扫世界的劲头。然而文化多样性会长期存在,强势文化不可能迅速消灭光非主流文化。《大长今》就让时下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东方新一代也同样着迷。因为无论代表哪一种文化,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共性是相通的。

 

    《大长今》让我们在历史面前驻足,更让我们因其热播思考着今天。它的热播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我们的心原本依然渴望着真实的生活,向往着高尚的精神,推崇着有魅力的人格。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坚忍不拔、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依然在我们的心底流淌。
   

    目前中国正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型期,通过努力打拼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自己卑微命运的人们,或从长今身上自觉不自觉地看到了自己辛劳、辛酸和逆境中的奋进身影,或从长今对不良生存状态和低下社会地位的不服、不屈、不甘和奋发进取中获得力量源泉,不安分的心灵跨越历史和国界的时空相互召唤和相互激励。

 

    《大长今》热播的文化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李文)

 

    化解悲情执著豁达
  

    恨和悲情需要化解。愤世嫉俗、逃避现实、颓废甚至复仇式的毁灭,是消极的宣泄和解脱。而始终抱有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将恨和悲情转化为克服的意志和向上的动力,则是积极的升华。《大长今》叙述的就是一个身处逆境的小人物通过人格的力量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反败为胜,使自己悲惨命运发生改变的故事。


  目前中国正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其最大特征是大众阶层多年来积压下来的郁闷和潜能第一次能够通过合法正当途径得以释放和发挥。在这个千百万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时代,许多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像长今一样白手起家,通过不懈的努力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的多种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又使大众阶层的前进道路坎坷不平。通过努力打拼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自己卑微命运的人们,或从长今身上自觉不自觉地看到了自己辛劳、辛酸和逆境中的奋进身影,或从长今对不良生存状态和低下社会地位的不服、不屈、不甘和奋发进取中获得力量源泉,不安分的心灵跨越历史和国界的时空相互召唤和相互激励。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传统儒家思想是中韩两国文化的大本大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中国观众喜爱长今,在于她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坚忍不拔、技艺精湛,几乎拥有儒家文化崇尚的各种美德。出身在宫女与军官家庭的长今虽生活于颠沛流离之中,但她自小从父母那里得到良好家教,性格温婉而不失坚强。长今满怀仁爱、德爱之心,甚至能够做到对对手的宽容和悯怜。她在奋斗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谦逊和乐观的心态。她想成为御膳厨房最高尚宫,成为宫廷医女,都是出自内心的朴素愿望。因此,在面对荣辱得失甚至灾难时,她也能做到波澜不惊,顺势而行。
  

    儒家文化不仅重视强调厚德载物,还重视自强不息。长今又是执著和坚毅的化身。无论怎样经历曲折艰辛、遭受挫折失败,甚至身陷囹圄,无论身边的人如何颓废、如何劝她放弃,她都坚持不懈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追求。长今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甚至让她的热情从做菜转到了种菜,“不做事就没有精神,哪怕是种一棵草,一株花,也要怀着希望去做”。长今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改变命运,使“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等人生哲理再次得到证明。《大长今》之所以被称为“青春励志剧”,原因也在于长今对曲折的人生充满乐观进取之精神。
  

    儒家文化重视德行,也重视事业的成功。事业成为女性斗争的核心动力,明显使《大长今》带有浓郁的业绩主义色彩。将料理技艺修炼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是长今孜孜不倦的追求。她和今英较量比试的不是献媚争宠,而是精湛的厨艺,竞争的目标不是成为嫔妃,而是当上大厨,即“最高尚官”。知识改变命运。长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仅使她在宫中拥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还使她能够在遭受误解、陷害和打击时,逢凶化吉,绝处逢生。在事业方面的拼搏与成功,不仅是对恨的升华,对敌人的感化,更表现为一种灵魂深处的冲动与呼唤,长今抵达了东方精神的至高境界。
  

    料理中的艺术与哲学
  

    人类学家张光直称“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因为“那些拥有同样文化的人们,分享着同样的饮食习惯”。《大长今》深受中国观众欢迎,还与包括中韩两国在内的“筷子文化圈”内存在大体相同和相近的饮食文化关系密切。
  

    中国自古重视对美味佳肴的创造,吃和烹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果腹,而且还要上升到艺术的和美的境界。在《大长今》中,厨艺高手花样翻新,无不贯穿和体现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审美理念。在汉字文化圈国家,料理本身乃至菜肴的名字都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意味深长。长今认识到,烹调本身是一种沟通,可以蕴涵深刻意义。因此,她在烧制每一道菜肴时均融入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将自己的心意,通过菜肴传递给对方。”
  

    儒学经典《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大长今》中,我们则看到了韩国的宫廷料理同样与社会秩序和礼仪联系紧密。在中国,烹饪还是一项充满政治智慧和哲理的活动,因此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说法。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从饮食、到食补和食疗,无不蕴蓄无穷的天机与妙算,有时甚至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这方面,《大长今》也深得中国文化精髓。“人不就食,因人而食。药食同源,食即是药。”这段话就是长今母亲料理日记的开篇。
  

    由于中国和朝鲜在历史上存在割舍不断的关系,使中国观众在观看《大长今》时,不仅能够尽情感受韩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能从中追忆、回味自己国家五千年历史的底蕴和五千年文化的韵味。
   

    《大长今》引发“根”的思考(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瑾)  
  

    继“超级女声”之后,如今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又变成了“长今”。北京中关村的白领小姐们下班后讲述的居然是“长今”;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已经连续看了两遍《大长今》DVD。看来,《大长今》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不逊于香港、台湾等地。


  为什么《大长今》会如此红遍东南亚呢?从宏观上看,这是韩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基本国策,切实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举措的必然结果。韩国文化产业年增长率从1999年以来远远高于世界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其政策支持现在更倾向于创作者的自由发挥,扶持原创。在国家的支持下、大资本的产业运作下,目标明确、措施清晰有力。“韩流”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中国大众文化消费领域。从微观上看,《大长今》更是以其独有的东方传统文化魅力打动了观众的心。
  

    在越来越向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交融碰撞。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有横扫世界的劲头。靠着成熟、系统的资本商业化运作,美国所宣扬的“强调个性、寻找自我、追寻自由和民主”的西方文化随着其文化载体渗透到世界各地。但是,文化多样性会长期存在,强势文化不可能迅速消灭光非主流文化。《大长今》就让那些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东方新一代也同样着迷。因为无论代表哪一种文化,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共性是相通的。韩国文化的渊源、发展其实也从属于以中国大陆为主要代表、以儒家文化为根源的大中华文化圈。所以,《大长今》里展现的优美的传统韩国文化更多地让中国观众想起中华传统。
  

    《大长今》让大多数时下青年喜爱和感动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剧中长今和闵政浩纯洁的爱情。儒家传统中的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并没有妨碍他们健康正常的爱情之花绽放。其感情反而是比当下一些动不动就有床上戏的作品所表达得深刻和令人震撼,也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适合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含蓄和内敛让观众感受到了爱的克制和爱的深厚,闵政浩的一句“这是我对长今的一种爱慕方式”打动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西方文化曾有一段时期受到一些国人的盲目崇拜,西方的爱情观和性观念在进入国门之后,在脱离了原有的西方语境下、遭受到了一些人的曲解和片面之解,成为“压抑”后的冲动性放大,原有的爱与性传统受到摧毁,同时这些西方舶来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不幸成为“非东非西”的认识。东方人到底是应该全盘承载西方的爱情观念和风范还是批判性地接受?东方传统的爱情观念有没有应该吸取的精华?这些问题随着《大长今》的热播会给当今的青年一代带来有益思考。
  

    《大长今》另外一个非常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儒家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仁”和“义”是儒家推崇的思想内涵,即一个儒家之人应具有的情操和胸怀,“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义,人之正道也”、“舍生取义”等等都分别对“仁”与“义”进行了解释。“礼”是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人们需要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周礼尤其为孔子所推崇。“智”是辨别美丑、善恶的智慧、知识和技能等。“信”是指“诚信”。加强自我修养、道德自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活动中做到个人的“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的价值取向。
  

    正是因为长今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才会有她在朝鲜历史上的“惟一”。遗憾的是作为女性,在朝鲜社会里,她不可能像男性那样“治国平天下”,然而,观众也因此才能看到长今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孝顺、对闵政浩的互敬互爱、对御膳厨房姐妹们的忍让友爱、对朋友的设身处地的考虑、对厨艺和医术的精益求精;才能看到她为了做出对饮食者有益的食物,即使是面对皇上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及为了治病救人宁愿自己做实验;才能看到她恪守宫廷礼仪、制度和做人的正直、善良、坚忍与宽容。同时,韩尚宫和郑尚宫的正直、认真、忠诚,中宗的成人之美,连生的深厚姐妹之情等都让观众感受到令人愉悦的儒家传统品质。
  

    《大长今》在展现给观众人情味的主题、不回避现实社会矛盾的一波三折的故事、偶像明星演员、华丽的服装与饮食以及生活场景等等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中国共享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的西学东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使改革开放后的国人面对多种观念感到困惑,或囫囵吞枣、或一知半解、或者走极端化的时候,无疑韩剧中出现的大中华文化传统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骄傲的文明,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反思当下的浮躁与不踏实。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我们的“根”在哪里?如何选择对东方人适宜的文化精髓?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严肃冷静地思考。 
 

    我们的心依旧渴望“真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旸)  
  

    韩剧《大长今》正在中国内地热播,让数亿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并引起了社会上对此的种种议论。说到原因,从个人的角度看,也许是对异国风情的迷恋,也许是“凡事大中国为先”的历史情结,也许是主人公身上流溢的坚忍不拔精神感动着你;从文化的视角看,也许是内地的历史剧,正剧太正、戏说太戏,不是让你像看教科书一样累,就是忽悠得你不着边际;香港的历史剧基本上是一番笑闹后,历史无痕无迹;台湾的历史剧又流连声色、感情泛滥,实际上是现代版的古装爱情戏……


  作为一部冗长的历史剧,《大长今》能够吸引人的不论是什么,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它的“真实感人”。虽然故事发生在韩国,却并不妨碍与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民众的集体潜意识中虚幻的天朝意识始终挥之不去。对芸芸众生而言,帝王是威严的符号,宫廷生活是神秘的替代,我们看不到有血有肉的人和家常琐屑的生活。《大长今》虽然也是宫廷剧,但叙述重点不再是帝王将相,却用平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的不平凡生活。平凡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的情节,任谁都会动容。虽然《大长今》描述的宫廷生活多少让我们有些“童话”般的感觉,但对于看惯了康熙大帝紧绷的脸,始皇大帝凶横的眼,汉武大帝笔直的背的我们,整部《大长今》让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一个个不仅是名字还有个性都“鲜活”的人,不管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是皇帝是宫女,是亲人还是仇人;宫廷中无论是饮食男女,还是权力争斗,处处都充满着人性与生活的影子。
  

    《大长今》还让我们真切地体味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剧中展现了诸多的中国文化,可说是俯拾皆是。除了频频出现于厅堂上的字画、条幅,往来信函中的大量汉字和中国三国时代的典故等,还有长今叙述的“孟子初见梁惠王”一篇,都是例证。而长今的奋斗历程与人生信念,更体现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内核及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观看剧情的同时,追溯与回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格外的精神满足与享受。
  

    《大长今》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着崇高人格的魅力。大长今之“大”不仅是官职,更在做人的胸襟。长今对待仇人的怜悯,对待爱情的羞涩,对待名分的淡泊,对待友谊的忠诚,对待厨艺的认真,对待医术的诚心,以及其平和的眼神、从容的神情、宽阔的胸怀、坚忍的性格都尽显其高尚的人格魅力。长今入宫后从来就没有认为什么东西天生应该属于自己,因此,在奋斗过程中,她永远保持着谦逊和满足。她想当御膳厨房最高尚宫,想成为宫廷医女并非追名逐利,而是出自自身朴素的愿望。在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她没有阴暗地不择手段。尽管面对的是强大的崔氏家族,面对的是复杂残酷的宫廷斗争。她完全凭着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坚持,将心意变成现实。这一切,打动了我们的心并被她高贵的品质与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
  

    《大长今》让我们在历史面前驻足,更让我们因其热播思考着今天。今天我们的生活最缺失的是什么?那就是真实。
  

    姑且不论现在充斥荧屏的诸多历史剧的苍白乏味,也不去探究我们的道德说教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就近审视我们自己,看看身上还留有多少真诚、多少宽容、多少坚忍与多少自强?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诚信、多少坦然与多少磊落?我们希望一切都是真实的,为何却每每在真实面前却步?我们渴望成功的辉煌,为何却总是在需要坚持与等待的时候轻易放弃?为什么生命中最美丽的东西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
  

    《大长今》的热播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我们的心原本依然渴望着真实的生活,向往着高尚的精神,推崇着有魅力的人格。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坚忍不拔、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依然在我们的心底流淌。我们需要的其实就是再加一把力,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变得真实。
  

    愿《大长今》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异国的风情与美食,还有我们本来就该拥有的真实的一切。  

 

    绝对传统的“长今精神”为何打动都市时尚男女(楫托)

  
    随着韩剧《大长今》的热播,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追捧“超级女声”的都市时尚男女们,毫不犹豫地为绝对传统的“长今精神”所倾倒。据央视索福瑞的最新收视报告显示,在《大长今》播出10多天来,累计观众到达率25.15%,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人次。透过吃韩菜、穿韩服、唱《大长今》主题曲……这些热闹的表象,人们都在探究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许多媒体的采访报道,从学者和众多“长今迷”口中,我们得知都市时尚男女追捧“长今精神”并非像有些长者们揣测的那样,仅仅是“哈韩族”的幼稚。是剧中贯穿始终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传统东方美德,求仁求知的儒家精神打动了众多“长今迷”,甚至令人羡慕的“挣大钱、娶美女”的“白领”“精英”们也联想到办公室政治的“险恶”———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一些传统伦理价值观在逐渐失落,《大长今》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无疑,当下都市时尚男女追捧“长今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然而,让人仍然不解的是传统的东方美德,儒家精神这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呀!从免费开办的国学馆,让少年儿童身着唐装,诵读经典到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办类似的国学试验班、国学研究院,各种形式的活动可谓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当有媒体记者问到“希望孩子在国学馆中学到什么”时,家长们的回答却是“希望提高智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于“国学馆”的要求竟与“少儿英语剑桥班”、“钢琴班”的要求并无差别,让抱有“保存文脉”的老先生们大跌眼镜。而一些名牌大学里近年开办类似的国学试验班基本都处境尴尬,难以为继,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时期以来,传统道德、传统哲学、传统教育常常被人们在潜意识里等同于陈旧的说教,似乎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格格不入。不是吗?当下的高科技数字化时代是竞争时代,PK无处不在,速度决定一切,谁还动不动搬出“老古董”诵读“仁者爱人”,谁要是整天钻研“大禹治水”似乎也一定被认为迂腐和落伍。然而,被我们冷落的恰恰却是被韩剧甚至“美国老外”所热捧的。比如面对不久前“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洪灾,波士顿大学的美国学者谢尔顿反思美国人一直轻视自然时,在分析了鲧和禹的不同之后提出:“到下一次暴风雨袭击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时,我们希望能从大禹治水的方法中,了解到要按自然法则办事。”
  

    这一切难道不值得国人反思吗?笔者以为———
  

    其一,教育者应该反思,传播传统文化的重心究竟应该放在哪儿?形式主义的教化不仅令人反感,而且适得其反。而像韩剧那样,在讲故事中将儒家传统的孝道、东方哲学思维贯穿全剧始终,使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跌宕,对传统文化从兴味盎然到全无隔膜之感,从而产生共鸣,确实有穿越时空之魅力。正如网上论坛网友所说,由一部电视剧来传递这样的思想,非但让人丝毫不感突兀生硬,反觉亲切自然,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著名作家海岩也认为,《大长今》之所以能够创下两岸三地的收视狂潮,证明它找到了和大众沟通的最佳桥梁,让大众在剧情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找到期待、找到兴奋。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要真正形成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必须从公众的喜闻乐见处入手。
  

    其二,教育者还应该反思,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心究竟是什么?虽然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欧风东渐,竞尚西学,研究国学者日稀”。但恐怕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心也决不仅仅只是让少数人钻故纸堆……比如“美国老外”热捧的就是“大禹治水”的哲学思维方法。同理,今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心应该是让大众都能领略东方最精粹的思维方法之美妙,而并非只着眼于培养宁缺毋滥的少数精英;毕竟,传承东方传统美德只有被大众认同,百姓们才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也只有被大众普遍认同,东方传统美德才可能在新世纪的中华大地上薪尽火传。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