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国家祀典序列内外的孔子庙

文庙的现代定位
来源: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 | 2011-08-0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704

 

 

    文庙,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庙堂,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庙堂,自古至今从未间断的庙堂。然而,建国以来,我们对文庙的功能与定位产生了偏移与迷茫。今天,已经到了认真思考文庙的现代功能与恰当定位的时候了。
  
    自有文庙,就有了守庙人。文庙不是神庙和神学院,儒学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此,守庙人既不是僧侣,也不是尼姑。汉代时,立孔子庙,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自汉代起,就有了国家专门任命的守庙官。百石卒史为俸禄百石之官,任务是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汉代以降,以儒学取士。所以,遴选的百石卒史,必然是硕儒。隋唐以降,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文庙。由于庙学合一,除了孔庙祖庭、首都孔庙和少数文庙外,学校的管理者也就是文庙的管理者,主要任务是儒学教育与祭祀,这样的管理者也必须是通儒。清末民国时期,西风渐进,庙学分离,主管文庙祭祀的仍然是教育官员,仅存象征性的祭祀功能,此时的教育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此,管理者仍然是儒者。建国后,孔庙祭祀功能废弃,除曲阜孔庙、北京孔庙以及改作博物馆的文庙设立了管理机构外,大多数文庙被瓜分占用,无人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文庙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利用。大多成为博物馆或文物管理所(文庙保管所)。其中的人,有文物专家、有书画家、有文学家、有社会活动家、甚至于戏剧家,但很少有儒学研究专家。电视上说《论语》很火的于丹女士,不知何方神圣,但可以肯定不是庙人。这是历史的缺憾,也是庙人的悲哀。

    为什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庙人不去研究孔子、不去研究儒学,而去研究与文庙、孔子、儒学不相干的东西呢?这恐怕与我们的立国之本的转变有关。建国后,“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儒学作为封建腐朽思想遭到摒弃。孔子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遭到 “打倒孔家店”的笔伐,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林批孔”的口诛。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研究孔子和儒学呢?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禁区的打破,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庙是可以被利用的古建筑而受到保护,因而就有了文庙人。此时的文庙人,是作为利用和保护文庙的单位的“单位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庙人。这样的庙人,有着另一个单位,干着另一份事业,做着另一份工作,拿着另一份俸禄。衡量你的成绩、评聘你的职称、提升你的职位、展示你的形象的也全是与文庙、孔子、儒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标准和尺度。在这样的利益导向下,人们自然懒得去研究什么孔夫子、儒学之类的劳什子了。

    那么,孔子、儒学真的不值得去探究,去研讨,去借鉴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全面的尊崇和实践。在现代,孔子的学说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和为贵”的理念、“仁者爱人”的观点,都为执政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机构,已普及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汲取、去弘扬。

    明乎此,我们就可以对文庙进行一个较为明晰的现代定位:古代保存至今的文庙,是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机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是践行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基地;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庙堂;是保藏孔子和儒学遗迹的场所;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它是孔子和儒学的研究机构。基于这样的思路和定位,那么寄身其中的什么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文庙保管所就应当逐渐的退出和淡化。也就是说你要么退出,要么从属于文庙这个研究机构,而不是文庙从属于博物馆或文管所。
   

    基于此,置身于这个研究机构中的文庙人,该干点什么呢?

    一要致力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研究。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披沙拣金,为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血脉而辛勤耕耘,为比较中外文化起源的异同而寂寞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思想宝藏,为中华文明的溯源行远提供智力支撑。有人说,这个玩笑开大了,彼庙人非此庙人也。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且不必每一个文庙人都得这样做,但必须有人这样做。你不能仅仅满足于“典主守庙”而已。

    二要做践行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典范。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和儒家学说保存了中华民族最质朴的哲理,蕴含着做人的基本道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遇有老人和少年,我们应让其免费参观文庙,并尽可能给予讲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就不应对文庙设置高票价、高门槛,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免费开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我们就应告诉观众文庙内一圣四公十二哲塑像,都是泥塑木胎供人们参拜,重在缅怀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丰功伟绩和勤奋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弘扬儒家文化。而不应为了几个香火钱去编造灵验、显圣、保佑学子考上名牌大学之类的谎言;孔孟提倡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庙庙长们就应少搞特殊化,顾及到职工的感受和利益,不应吃“孤老食”,做出格事,而应做和谐文庙的带头人。

    三要迈出宫墙,让孔子和儒学走向社区、走向学校。以儒学的实例让人们感受亲切的孔子,和谐的孔子,仁厚的孔子,好学的孔子,孝友的孔子,正直的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孔子和勇于创新的孔子。引导社区的市民和学校的学子做修身齐家的典范、风清气正的楷模、胸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四要恢复和保护好文庙端庄肃穆、儒雅高洁的地标形象。数十年来,许多文庙人为恢复和保护文庙,夙兴夜寐、流血流汗者有之,不怕丢官、敢于碰硬者有之,南征北战、争取经费者有之。但是,毋庸讳言,也有许多文庙还是被淹没在高楼大厦的海洋中,文庙的地标性位置被破坏。有些文庙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举办一些诸于裸体摄影展之类与文庙极不协调的展览。有些文庙封建迷信盛行,整日乌烟瘴气,全然忘却了文庙的社会形象和文庙人的社会责任。

    当下的文庙,大多数还处于庙馆合一、庙所合一的现状。它截然不同于古代的庙学合一,而是庙非其人,人非其事的“两张皮”。这种现象,不利于孔子的研究和儒学的传播,不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利于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和重视。

 

    本文作者:唐红炬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