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庙讲堂 > 文化杂谈

儒家最大志向不是从政
来源:凤凰 国学 | 2018-03-1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593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孔子跟他好几个学生:子路、冉求、公西赤,还有曾点,几个人在一起。孔子自己首先发难,先开了一个场,跟大家讲:“你们老觉得平常没人了解你们,现在做个假设,如果真的有人了解你,你们到底想干嘛?你们说嘛?”

 

《论语˙先进篇》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一开始子路就讲,一个国家有内忧外患,外面被人家侵略了,内部还有饥馑的问题,他说只要让他来治理,三年内这样一个国家就会上轨道,而且老百姓还知道大是大非,“且知方也”,知道一个大方向。子路一讲完,孔子对他笑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一下之后呢,大家就不敢接话,因为看到大师兄被打枪,辈分比他低的人,自然没人敢讲,所以就变成孔子主动点名。

 

 

《论语˙先进篇》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足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那时候孔子第一个点了冉求,他是一个特别有才能、有才华的人。他说这样一个国家让他来治理,基本上可以搞定,但是这个国家关于礼乐的事,他说还得等君子,也就是说这一方面他不擅长,可能要有真正的高人,潜台词叫作:“譬如老师你”。

 

他说完之后,第三个是公西赤,公西赤就讲:

 

《论语˙先进篇》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一个国际来往的场合,或者在宗庙祭祀的场合,他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像礼宾官、司仪之类,能够在这样一个场合,开开眼界、学习一下。

 

《论语˙先进篇》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他说完之后,最后孔子点了曾点,曾点当时的反应是最特殊的,孔子跟他几个弟子讲话的时候,曾点他在旁边弹瑟,等到老师点到他,也没有马上把它放下来,他慢慢把那个瑟的音,慢慢弱化,最后才停,“铿尔”,最后才停下来。

 

停下来之后,他估摸着他的志向跟大家都不一样,而且他估摸着他的志向太出格,所以他一开始就讲:“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个同学都不一样,潜台词就是问孔子:“你要我说吗?”结果孔子就说:你就说吧!也不过就是说说志向,我们又不是什么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你就说吧!

 

《论语˙先进篇》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为什么“莫春三月”要去“浴乎沂”?很简单,就是华北整个冬天太久没洗澡了,春天来了,大家去洗个澡,洗完之后呢,乘个凉,在一个敞亮的地方吹个风,那个地方刚好是个祭祀的台子——“舞雩”,所以就在那边吹吹风,最后咏而归。某种程度跟我们小时候一群小朋友去远足,一边走一边唱歌,大家都还记得以前小朋友远足排队,一定要一边走、一边唱歌的,那个其实就是咏而归。

 

比较有趣、比较奇特的是,孔子在听完曾点志向之后的响应,当他听完曾点“风乎舞雩”的描述之后,孔子“喟然叹曰”,他叹了一口气,而且这一口气是很深、很深的一口气,因为孔子的这个反应,所以后来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他就变成一段特别有意思的一段对话。

 

这一段对话是什么?是让我们对于儒家的某种刻板印象,就是我们老是觉得儒家最大的志向,就是要关心政治、要去搞政治、要去从政,可是当曾点讲了这个“风乎舞雩”之后,孔子那么深的叹了一口气说:“吾与点也”。其实曾点所说的是什么?就是生命的一种自在。当孔子和几个弟子一路这样子谈下来的时候,孔子的反应让我们看到,以前印象中的那种从政、淑世的志向,它虽然重要,却又不是真正最重要的。

 

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整个生命状态的一种自在、一种通透。因为只有你通透了、自在了,你才能够具备条件,让别人通透、让别人自在,也就是说你才有那个淑世,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完善的一个可能性。如果你自己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你所有的从政,淑世的理想,在儒家、在孔子的思路里面,本质上他觉得是本末倒置的。

 

所以我觉得“风乎舞雩”这一段,给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他其实是让我们拉回来,拉回曾点的潇洒、自在,那种整个跟天地合而为一的、最轻松的一种状态;这种层次所指向的都是:我们个体生命真正的通透,这样通透,可能才是孔门最大的一种志向,最在意的一件事情。

 

主讲人简介:

 

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的学生。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

 

注: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期节目原标题为《一种说法 薛仁明:立志,重在回归本心》。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