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南音演出队泉州府文庙广场献唱七年 惋惜中谢幕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 2011-11-0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903

舞台还在,但南音演出队却已“谢幕”

   

    逛过泉州市区府文庙广场的市民大多知道,这里有个南音演出队,除了下雨天,几乎每晚都会进行表演。这里也成了一些市民、南音弦友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可是10月31日该演出队却在这里举行谢幕演出。


   不舍:

  弦友聚集惜别“告别演出”


  备觉惋惜的弦友陈先生说,10月31日晚上,他吃完饭,早早来到府文庙广场,等着欣赏鲤城泉州南音研究社演出队的最后演出。


  那晚,像陈先生一样闻讯而来的弦友还有很多。之前,弦友间就流传着一个说法:演出队要停止表演了。而当晚表演前的开场白,也证实了这场表演将是“告别演出”。“那天晚上七八个演员献唱了10多曲,我们听得很陶醉,可是,那已经是最后一晚的演出了。”


  家住中山北路的吴老先生86岁了,除了家里有事或者下雨天、节日停演外,他几乎天天晚上7点都准时步行到府文庙广场,占个好位置,欣赏南音。

  
    陈先生不无遗憾地说,在当晚最后的演出中,很多市民很感动,纷纷捐款。“想不到,坚持了这么多年,给我们奉献了这么多‘精神大餐’的演出队,却有‘谢幕’的一天。”采访中,多位弦友告诉记者。


  精彩:府文庙广场献唱7年


  11月1日上午,我们来到府文庙大门旁的广场,这里有一个挂有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演出队横幅和背景的舞台。在旁边的庄际昌状元祠里,记者找到了正在收拾演出设备的傅铨泉老先生。傅老先生给记者的名片上印着他的职务——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与下文的“鲤城区南音研究社”相同)常务理事、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演出队队长。


  他介绍,自己组织南音表演已经10多年了。1996年至1999年在文化宫南乐社当副社长时,他找了一些南音爱好者、表演者,工作之余兼职唱南音。2004年7月他们搬到府文庙,有了比较固定的场所。“当年7月1日晚首演就很轰动,成百上千的市民、弦友来观看。”


  状元祠两堵墙上挂满了中央部委、省市领导前来考察、看望演出队的照片。傅老先生说,这几年来,演出队获得诸多名誉,在民间有着良好的基础。


  窘境:收入靠捐资 生存难维系


  “我个人身体原因,还有就是演出队收入难支撑。”傅老先生开门见山地谈到结束演出的原因,最近他身体欠佳,血压高,孩子们都劝他不要出来组织演出了。


  傅老先生说,几年来,他共投入了20多万元组织演出。除此之外,演出队惟一的收入来源是市民、弦友的捐资,少得可怜,“很多年轻演员连伙食费都没有,找我先借。”2004年演出队搬至府文庙广场之前,他个人拿出7万元,搭设舞台,采购音响、衣服、字幕、电脑等表演器械。


  傅老先生给记者算了笔演出队的账。他说,一般弦友有捐资,演员可得4成,演出队6成。演出队现在每个月要付2000元的场地租金,给演员租宿舍 1800元,水电费500元,几名演员的补贴6000多元。“一个月的花费,保守计算就要上万元。”可目前,演出队获得的捐资每况愈下,已经难以为继,演员也从早些时候的一二十人减少到现在的8个人。


  后续:

  有可能只是暂时谢幕


  那为什么非停不可呢?傅老先生称,鲤城区南音研究社曾提出,让他将包括舞台在内的表演器械移交给其他人接管。他认为不妥,“这些都是我自己掏钱添置的,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就已经购买了,怎么能说是有人捐资后才买的呢?” 他认为有两种方案可行,一是后来的接管者出资盘下这些器械,二是合作,找到人注入资金一起经营。


  1日上午,记者联系到鲤城区南音研究社郑芳卉社长。她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演出队挂有该南音社的牌子,但南音社没有收费。社里要接收演出队,不过,傅老先生认为表演器械是他购入的,要转让。对此,有人认为这些东西大多是群众捐资而来的,“看法不一样”。


  “不会永久停办。”郑社长表示,这个阶段是淡季,先调整一段时间,将一些关系理顺后再接着办下去。


  演出队是暂时谢幕,还是永久告别这里的舞台?不少弦友对此表示关注。


    给民间文艺社团 多些扶持


  因收入紧张等原因,在市区府文庙广场献演7年多的一支南音演出队日前作“告别演出”,令弦友唏嘘不已。


  浓郁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构筑了泉州文艺的独特魅力。在泉州,民间职业剧团、南音社团、诗书画谜社团、什音队、舞龙舞狮队等有近千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观从接受型向选择型转变,从观赏型向参与型转变。像国内其他地方一样,文化演出市场潜藏着危机,一些自负盈亏的剧团入不敷出,只好忍痛解散,令翘首以盼的观众心生惆怅,深感遗憾。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应由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与服务,利用文化阵地和资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兴办文化产业,同时大力培养艺术表演人才,确定民间文化传承人,并定期给予个人和团体补贴;社会各界应从资金等相关渠道给予辅助、扶持;文化团体自身需强化传承创新功能,坚持“四抓”(即抓剧本、抓活动、抓剧团建设、抓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拓展演出市场,拓宽资金渠道。


  如何更好地挖掘、整合、利用泉州优秀的民间文艺资源,让古老而受欢迎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新时期传承光大,泉州人在思考着,也在行动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泉州民间文化的发展之路将在探索中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