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文庙,“庙学合一”的教育圣地
来源:湘潭日报 | 2012-07-0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131

    中国古代的教育,其基本理念是“学达性天”、“理合神人”,因此,具有立体的超越性与神圣性,决不是平面的知识传授,故有很强的宗教意味。是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庙学合一”的教育模式,而最能体现这种教育模式的就是文庙。

 

  在未有文庙之前,古代就有开学之初以释奠礼祭祀先圣先师之礼俗,如《礼记·文王世子》中有:“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这种祭祀仪式是表示学有所统、道有所承,且所关甚大,非可有可无的知识之获得。即便是学有所成以后,亦要行释奠礼,即皇帝太子亦无例外。《晋书》卷十九有:“魏齐王正始二年二月,帝讲《论语》通,……并使太常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以颜回配。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讲《孝经》通。……太子并亲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颜回配。”但在汉以前,祭祀的对象是先圣先师,未必是孔子,汉以后则其对象固定为孔子,然其场所——在唐以前——多在辟雍或宫廷举行。

 

  至唐代,孔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先是在武德二年下诏,“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既而在武德七年(624年)孔子被尊为先师,又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册封为文宣王,各地开始兴建文庙。随着文庙的普及,“庙学合一”的教育体制初步形成,而其基本祭祀礼仪——释奠礼,亦为各级政府与学子所遵从。

 

  文庙一般设三进院落。庙前一般设置照壁,刻立“下马碑”。正门叫棂星门,但一般人不能随便出入正门,故两侧一定设置侧门,侧门或牌坊或牌楼。庙门内设有泮池,且池上有桥。第一进院落多是附属机构,如忠义祠、节孝祠、乡贤祠、更衣厅等。由大成门进入第二进院落。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设大成殿与东西两庑,供奉孔子以及附享人物的神位。第三进院落是崇圣祠,祭祀孔子及附享人物的祖先。中轴线上是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与崇圣祠,两侧建构则左右对称。门楼上一般刻有“斯文在兹”、“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金声”、“玉振”等匾额,称颂孔子的功绩与德业。

 

  文庙主要是祭祀孔子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统人物的,因此,大成殿及东西两庑所供奉的神位很多,且两庑的供奉逐渐增加,至1857年,最终定型为79人。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神位,两侧则是四配的神位,右侧分别是复圣颜渊、述圣子思,左侧分别是宗圣曾参、亚圣孟子。大成殿东西墙则是十二哲的神位,东墙分别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和有若,西墙分别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和朱熹。两庑亦分东西,东庑为公孙侨、林放、原宪、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等40人,西庑为公冶长、公孙龙、公都子、公孙丑、司马光、陆九渊、王阳明等39人。四配称之为配享,十二哲称之为中名从享,两庑人物则称之为从祀。

 

  从文庙的供奉及众多的附享人物来看,其供奉的不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且可有增添,这就不同于佛教寺院与西方基督教堂。所以,文庙文教的意味重,而宗教祈福的意味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弘扬儒家道统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就有资格从祀于文庙。与别的宗教相比,可谓为人间宗教。这正如康熙朝的闵明我所指出的那样:“窃远臣看得西洋学者,闻中国有拜孔子及祭天地祖先之礼,必有其故,愿闻其详等语。臣等管见,以为拜孔子,敬其为人师范,并非祈福佑聪明爵禄而拜也。”

 

  文庙的基本功能是举行释奠礼,其规制至玄宗时基本定型。《大唐开元礼》规定,中央政府举行的释奠礼为中祀,地方政府举行的释奠礼则为小祀,且程序严格。其程序为:前三日是预备,参入人员需要斋戒、扫除释奠场所、陈设各种礼器及先圣、先师与诸弟子神位。享祭之日,享官服祭服,陪祭官服公服,学生服青衿服于天明前三刻入场。在各参入人员位次坐定以后,由相关人员实行祭奠礼仪。礼毕,祝版燔于斋所。至宋代,因书院的繁兴,文庙与书院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庙学一体的教育体制,使得释奠礼愈加普及,也进一步凸显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如岳麓书院就比邻长沙文庙,我们湘潭文庙的右侧原来也有个昭潭书院,可惜现在已经不在了。这种文庙与书院的结合,旨在使学生明白,“举天下皆设学而教以先圣先贤之道者,盖欲天下之人,皆学为圣贤也”。(《伊洛书院记》)这正是“庙学合一”的教育精神的最好体现。

 

  正因为文庙很好完成了“庙学合一”的教育精神,从而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文教与民风,所以,地方长官到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兴办县学,修缮文庙以及恢复释奠礼。唐大历九年,王纲知昆山县,见文庙堂宇大坏,未遑修缮,释奠以后,退而叹曰:“夫化民成俗,以学为本。是而不崇,何政之为?”由是决心修复。既成,“于是遐迩学徒,或童或冠,不召而至,如归市焉”。(梁肃:《昆山县学记》)现在全国尚存的文庙不在少数,但或辟为商业旅游,或废弃为仓库,或用为办公间,这让中国文教传统遭遇难堪与尴尬。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