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兴宁学宫 > 最新资讯

兴宁学宫
来源:本网 | 2011-11-2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1548

兴宁学宫

 

    兴宁学宫位于兴民中学内,是现今为止粤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全、建筑面积最大的学宫。它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之后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时至今日占地逾十亩。1962年,兴宁学宫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汤显祖曾撰有《惠州府兴宁县尊经阁碑记》。学宫现存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等。大成殿殿内有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今天,这座古老学府依旧存留着这方水土的绵延文脉。


  

    历史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巡按御史徐瑁改建学宫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于明成化年间始建,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1903年,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先贤创办新学,学宫改建成兴民学堂(即兴民中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何子渊任学监(督学);1906年兴宁县立中学(即兴宁一中)亦设于此。1925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学宫至今仍保留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庑、泮池、棂星门等,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手书。1962年,学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宁学宫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又有一记载:兴民学宫建成比现在的明时所建兴宁古城还早,战乱被毁,明时后再重建,八、九十年代在建先贤楼时,在前面开基时有发现前代的青砖铺地,而且是比较考究的,估计是前期遗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刘昭辅肇创学宫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巡按御史徐瑁改建学宫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此后历经重修和扩建,至清末庙制如下:中为大成殿,后为祟对祠,又后为尊经阁。


  东为明伦堂及教谕导廨,西为墨池及文峰书院。殿前两旁为东西庑,南为戟门,门左为名宦祠,门右为乡贤祠。门前为泮池,再前为棂星门,门外有宫墙,墙外为大池(又名学前塘。即胡曦所记载的流传兴宁地理风水中“七星伴月”的“月”。虽然带点封建色彩,但人民以当时的地理风水来解释,就不难让人理解为何兴民学宫一度文风鼎盛。实为中心地带,众星拱月,再加前有文峰塔文峰耸立)大成殿。


  据兴宁县志记载:大成殿正殿祀孔子,两旁祀孔子的第子及先哲16人。东西庑祀先贤、先儒133人。祟圣祠祀有孔子的先五代。以上诸木主于民国16年(1927年)被毁。

 


    建筑结构


  兴宁学宫由外至内依次是棂星门、泮池和大成门(原名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尊经阁。


  棂星门是兴宁学宫的外大门,也是兴宁新学第一门。明代名士汤显祖在描述学宫大势时有诗云:“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雄雄学宫,富丽而迁。如寐斯鍧,鼓角在前。东有鸡灵,宝山烛天。神光贵人,凤翔其西。属海于河,或委或源。”壮阔图景,一览无余。如此地灵,必生人杰,故学宫选址于斯。


    棂星门始建于宋代,先于兴宁学宫建造,初为木结构。后来,兴宁学宫建于此,遂成为学宫的外大门。明弘治十五年(1502)改为石坊。当时门之东、西、前方尚有其他建筑,而后沧桑几变皆无存,唯棂星门笑傲乾坤,五百年不动摇。


    据称,棂星门的方位、构筑、功用均很有讲究。它设门三扇,中为状元门,左为榜眼门,右为探花门。状元门的门额上,正面是双龙戏珠,背面是双凤朝阳的浮雕,镌刻甚为精细。按规矩,每年春秋二祭之日,科考有名位者方可由三门进,其余人等均由另外侧门入。旧时,兴宁最高科名只中过探花(罗孟郊),故只开右门,其余两门常闭。


    进入棂星门,依次是泮池、石拱桥、大成门。泮池呈半月形,总共由152块石板、石条、石柱穿榫落槽构筑而成,石柱顶部雕成花蕾,咬缝精准,不用灰浆。泮池长15.3米,最宽处8.6米。据老者所言,兴城为龟形,学宫乃龟尾,全城地势向此倾斜,故即使天大旱,池水也不会干。泮池中间跨座石拱桥,俗称状元桥,宽2.8米,全由花岗岩石块拱筑而成。旧时,状元桥两端有铁链横栏,以阻行人随意往来,只有状元方可从桥上入大成殿祭孔,其他人须绕泮池而进。


  大成门(原名戟门)是进入大成殿必经之门,科举考试时,官差持械守卫,故名。门之左为名宦祠,门之右为乡贤祠,1939年8月1日,被日寇飞机炸毁。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旧时,大成殿正面祀孔子,两旁祀孔子的弟子及先哲16人,上面是康熙御书“万世师表”拓匾。现存大成殿为清道光11年(1831)重建,广东省学政徐士芬,应县之士罗仲期等人之请,撰碑记其事。殿高约15米,22根花岗岩石柱支承整座大殿,气势宏伟,构筑严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殿前为石铺的月台,月台下是丹墀,丹墀正面有一块“五蝠团龙”浮雕,团龙穿云戏珠,五蝠环绕飞翔,镌工精细,耐人品味,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两侧是东庑、西庑,东西庑间有一块宽广空地,四周植花草树木。大成殿后为尊经阁,辛亥革命前夕,清朝的末代县令茹欲可用尊经阁楼宇创办了兴宁的第一所图书馆。


  “文庙春秋,诗书礼乐传万世;杏坛桃李,仁义智勇耀九州。”学宫在科举时代无疑是一县文化的渊薮。兴宁学宫历史悠久,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开发民智,使兴宁成为文化之乡,功不可没。据史籍所载,自宋出探花罗孟郊以来,县内代出名宦学人。南宋期,有王廷坚、杨杞、曾固、陈南一等4人中进士。尔后,明代御史及方志学家张天赋,清代新派诗人、考据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经学家罗斧月,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者罗香林,语言学家罗蔼其,等等,均为文化建设之佼佼者。自宋至清可考者兴宁出进士20人(清12人),举人140人(清113人),举人副榜28人(皆清代),武进士10人(皆清代),武举人80人(清75人)。他们的功名、业绩均与学宫有密切的联系。


  兴宁学宫,又是兴宁新学的策源地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先贤罗蔼其等创办了兴民学堂,著名教育家、爱国诗人、抗日英雄丘逢甲在此担任首任校长,开创兴宁新学先河。宣统元年(1909),兴宁官立公学堂由东门刘家祠迁入兴宁学宫。1912年,改为县立中学。1929年,兴民中学、县立中学和高级中学三校合并为县立第一中学,校本部设在学宁学宫,名南院(兴民学堂原址称为北院)。1956年,兴宁一中迁至青眼塘后,以兴宁学宫复办兴民中学。因此,兴民中学又别称“南院”。


  100多年来,以兴宁学宫为校址的兴宁一中、兴民中学,培养了万千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提高了兴宁民众的整体素质。作为文化之乡象征的兴宁学宫,见证了兴宁现代教育的发展,兴宁学宫所蕴含的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更是哺育和激励了兴宁子弟奋发图强,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名、院士(含学部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有200多人,大学校长45人。这些人才中,有亲自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机器式地震记录仪的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李善邦,新中国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俄罗斯工程院和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张作梅等。在文化艺术方面,兴宁同样是群星灿烂,左联五烈士之一、著名诗人冯宪章,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袁文殊等,都是宁江河畔走出去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罗清桢、陈卓坤、陈铁耕等10多位兴宁籍青年木刻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开创了中国新兴版画的先河;此后,中国画坛上先后涌现李凌云、刘济荣、张运辉、曾道宗、罗映球、荒烟等100多位名家。

 

 

    学宫重修


    2008年12月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兴宁学宫,历时一年的重修工程日前总体完工,并通过了梅州市文化部门的初级验收。重修后的兴宁学宫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一派气宇非凡、美轮美奂的景象。据悉,重修以恢复原貌为宗旨,棂星门、畔池、大成殿、天台、月台为保护性维修,东西庑为抢救性维修,戟门为复建维修,总造价360多万元。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