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赣州文庙 > 传奇历史

赣州文庙
来源:本网汇编 | 2012-02-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987

 

 

    赣州文庙,实际上是清代的赣县县学,始建于北宋皇礻右二年(1050年).文庙位于老城区的东南(现厚德路东段的北侧),这一带自宋代以来就是赣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区,至今仍是赣州城保存名胜古迹最集中的地方。文庙的东侧是慈云寺及其附属建筑舍利塔,西侧是武庙;与文庙隔街相望,从东到西依次是光孝寺、廉泉夜话亭、濂溪书院。

 

    

    上图为文庙前的“泮池”,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其多用于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 (本文图片均来自http://www.douban.com/note/74017923/

    据同治年间编撰的《赣县志》中的“宫观志”所载:“紫极宫在府城隍庙右,唐时建,宋改大中祥符宫,又改无妙观,明道士刘渊然受法于此,后改祝圣道场,地踞高阜,殿宇宏敞,像设三清。”可知赣州文庙所在地,唐代时为紫极宫,即道教场所,之后在此兴建了赣县孔庙。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其地处祥符宫后,孔庙渐而废毁。40年后,原任大理寺丞的王希担任赣县县令,发现赣县竟无孔庙,祭祀很不方便,就决定在旧址东南几百米的地方重修孔庙。为了不增加百姓负担,王希打算拆除一些无用的旧庙宇,利用旧材修建孔庙。这件事情给当地土绅与百姓知道了,便私下商议说,县令重建孔庙,是为我们能够受到教化,这些老庙朽木怎么能派做这种大用。于是他们都献出自己的优质木材和砖石换掉那些朽材。王希见到当地百姓如此积极支持修建文庙,捐材又好,还派工卖力,心里非常高兴,时时躬亲视察,不到半年孔庙就竣工了。后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赣县学记》中写到:“赣县治之西南,祀孔子,故有庙,学则未闻也。后庙也废,其地处祥符宫。皇礻右二年,县宰王希即旧址作新庙,即庙庑为学舍。”可见王希不仅创建了赣县文庙,也同时创建了赣县最早的县学。100年后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至1162年),禁军将校齐述杀长官吴进,拥8000兵占据虔州反叛,4个月的恶战,“积尸盈城”文庙毁于兵火。42年后,时任知县重建县学,以后相继增修,周必大也撰文以记之。

 

    另外“宫观志”明确指出:“康熙六年丁未赣镇姚自强倡城中文武绅士重修,乾隆元年丙辰知县于殿下左侧。”而此处的大铜钟现由赣州市博物馆收藏,钟身上铸有铭文:“大明永乐四年丙戍春 刘渊然命工铸造铜钟一口”此铭文与县志记载相符。 文庙现存建筑物的主体,大约建成于乾隆四十二年左右,以后经过多次维修。据《赣县志》中的“学宫志”记载:“乾隆元年丙辰知县张照乘仍迁于紫极观旧址,二十五年庚辰知县沈均安倡邑人重修,四十二年丁酉知县卫谋允邑绅请,撤新之,移东南向。”从上面这段文字记载可以得知,文庙建筑群在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之前并非东南向,是知县卫谋在重建时,将原有建筑拆除,重新布局构筑,才形成了东南向的格局。根据实测,文庙建筑群的中轴线为南偏东37度,由此可以认为,现存建筑群的主体应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左右构筑的。据调查,赣州城内有相当一部分古建筑的中轴线,都是南偏东30度以上,象郁孤台就属一例,究其原委,是为了使建筑物的中轴线正对峰山主峰,以构成对景。实地考察发现,位于文庙中轴线和西轴线上的建筑,都使用红石柱作为建筑物的檐柱,以减少檐柱因日照雨淋而发生腐朽。但是,位于东轴线上的魁星阁和尊经阁两栋建筑,却没有使用红石檐柱。经过勘察,现已在魁星阁的大梁上找到了有建筑年代的墨书题记,全文共29个字:“调署赣州府知府曹秉睿率阖郡重建,大清光绪伍年岁次己卯李秋 旦。”光绪五年为公元纪年的1879年,很显然,现存的魁星阁和尊经阁这两栋建筑,较之文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其构筑的年代要晚了许多年。

 

    历史上的赣州文庙曾经历过多次搬迁。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张照乘采纳赣州士人意见,将县学从郁孤台下又迁回了祥符宫县学旧址。这次迁学,前后持续7年,新营建的县学规模宏大。张知县把文庙县学,当作一个融于赣州大“风水”环境中的小“风水”建设来营建,盖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育人才。但古往今来,宦海沉浮,仅凭风水所长便笑傲天下者能有几何?张知县苦心孤诣的状元风水虽只是镜花水月,留下的这片浓郁的岭南风格街景却是后人不可多得的人文财富。 

 

责任编辑:洗洗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