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善化县学宫文昌宫)(老照片,今无)
(20世纪初善化县学宫天圣庙)(老照片,今无)
见证“潇湘洙泗”历史的另一类占建筑是文庙。文庙为祭祀孔子的庙堂,同时又是各地官学学宫的所在。长沙的儒学教育,自汉代发轫,长盛不衰,因而长沙城建起了4座文庙。河东3座,分别是今西文庙坪、东文庙坪、北文庙坪所在,这3座文庙分属于3个学宫,即长沙府学宫、善化县学宫和长沙县学宫。这3座文庙除长沙府学宫尚存1座“道冠古今”石牌坊,善化县学宫残存一堵照墙外,所有建筑均毁于l938年“文夕大火”。另一座文庙在河西,是岳麓书院的附属建筑,得以保存至今。其他各县也建有文庙,以浏阳文庙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文庙建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学,基本格局为左庙右学反映以左为尊的特点。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的多进院落,建筑形式采用官式做法,红墙黄瓦,是除皇家建筑之外仅有允许采取此色彩的特殊建筑类型。选址在城市中心,以突出其显赫地位,这与书院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市郊是不同的。
文庙整体建筑群大体可分前导部分、主体部分和后部及附属建筑。前导部分有照墙、泮池、棂星门等。从今存岳麓书院文庙可见,在照壁两侧辟有“礼门”、“义路”,石牌坊门出入,围成前院。文庙设泮池表示是官方设立的学宫,意为“半天子之学”。泮池多为半圆形水池,设于院中。长沙市美蓉区街名化龙池的来历就源于善化县学宫的泮池。棂星门源于古时帝王祭天先祭灵星,以示祭孔规格之高如同祭天。其形式一般为四柱三间三层的石构门坊,雕饰龙兽.立于池北大成门前,成为文庙的主要标志。
文庙的主体部分是大成门、大成殿及两庑组成的庭院。大成门及两庑多为硬山式建筑,突出两侧的封火山墙。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殿堂,为宫殿式建筑,一般是当地最高级别的建筑。孟子日“孔子之谓集大威”,宋徽宗“诏明文宣王殿曰大成”。浏阳文庙大成殿为五问重檐歇山顶,黄色瓷瓦,檐下施卷棚。大成殿内供奉孔子塑像或画像,两旁分列孔子著名弟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所谓“四配”、“十二哲”。
文庙的后部有崇圣祠,在大成殿后,规制形制仅次于大成殿。崇圣祠供祀孔子的五代先祖。其他附属建筑有乡贤祠、名宦祠、钟鼓亭、魁星楼、文昌宫、奎文阁或尊经阁等。但不强求一致,而因规模大小、条件不同作相应配置,有所取舍。
长沙最高一级的学宫为长沙府学宫。长沙府学宫的前身为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的潭州州学。元代改名天临路学,明代改为长沙府学。历代增修,未曾中断。它最后一次大修在清同治五年(1866),由湖南巡抚李瀚章主持。从清光绪《善化县志》“长沙府学宫图”可窥视为当时学宫的恢宏。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外。
责任编辑:刘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