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南京夫子庙 > 传奇历史

终老南京的吴敬梓
来源:本网 | 2011-04-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032

 

    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儒林外史》,是清初文学家吴敬梓在南京“秦淮水亭”写成的。此书第31回里,杜少卿对韦四太爷提起娄老伯说:“他老人家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家里仍然赤贫如洗。”这“赤贫如洗”也是作者吴敬梓本人的真实写照。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又字粒民,自号秦淮寓客,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18岁考取秀才,但后几次乡试失利,父母早亡,族人瓜分其遗产,发妻陶氏病死,吴敬梓受到沉重打击,使他在人际交往中陷入更大的困境。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变卖祖产,携继室、带幼子移家金陵,在夫子庙淮清桥边购置了秦淮水亭,从此定居南京。
    

    定居南京后,吴敬梓心情愉悦,胸襟拓展,思想日新,识见倍增,决心终老于此。《移家赋》中说:“金陵佳丽,黄旗紫气,虎踞龙盘,川流山峙,桂浆兰舟,药栏花砌,歌吹沸天,绮罗扑地,实历代之帝都,多昔人之旅寄。爰买数椽而居,遂有终焉之志。”吴敬梓在此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其中颜李学派的程延祚,懂得科学技术的周榘、刘著,诗文之士李葂、朱卉、李本宜等,画家王溯山、王宓草,伶人王宁仲,道士周某等,对他的思想转变都大有益处。这种广泛的交友和贫困的生活,不仅使他增长了学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下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在南京的这一段生活经历,没有眼见当时繁华都会的众生相,吴敬梓就难以创作《儒林外史》这样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制。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无需多说。它批判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讽刺了悭吝的地主及其帮闲,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社会道德风俗和黑暗的统治,而在杜少卿、王冕等人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这本书:“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之后,就可以谓之绝唱。吴敬梓还把南京的山水、楼台、寺庙、集市、人情俗事、俚词谚语写进书内,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南京乡土生活气息。

 

    《儒林外史》成书以后,先以抄本流传,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才于扬州付印行世。解放后,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李汉秋根据卧闲草堂本为底本辑校的《儒林外史》,后来又有英、法、德、俄、日等多种语言译本大量发行世界各地,值得告慰吴敬梓的是:他生前赤贫如洗,而身后的这本书却是价值连城。
   

    在吴敬梓53岁之时,还写下了《金陵景物图诗》。每一首诗前都有一段小序,记述这一景物的历史演变,如对凤凰台、雨花台、燕子矶、莫愁湖、青溪、灵谷寺、乌衣巷、钟山、鸡笼山等,都记载得具体而生动,为后人了解当年南京的景物、了解他和南京的密切关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吴敬梓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位讽刺文学大师定居南京长达21年之久。

 

责任编辑:歡歡 刘真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