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宥坐之器:日本现代名匠13年心血
来源:本网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740

本网特约记者孔佩群在针生先生的作业房

 

    “宥座之器”又名欹器,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孔子当时为了向弟子们解说这种美德,就是拿“宥座之器”当做教材。日本群马县馆林市的现代名匠针生清司先生,出于对孔子的尊敬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花了13年的心血,纯手工制作,历经数百次失败,终于成功复活了“宥座之器”。


    近日,本网特约记者采访了针生清司先生,针生清司夫妇向记者娓娓道来“宥座之器”的制作经过,作业房里洋溢出一种恬淡和温情。


    刻苦钻研、反复试验


    今年74岁的针生先生,在56多年来的板金职人的生涯中,25岁时邂逅了孔子的“宥座之器”。当时,他对孔子的《论语》并不了解。后来,快到50岁的时候,开始对中庸思想产生共鸣,并且对“宥座之器”的物理结构产生兴趣。针生先生笑着说:“我的人生已经疯了”。


    从此以后,他就一头扎进去,专心一意地刻苦钻研孔子的“宥座之器”。他四处奔跑,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发现日本里所有的“宥座之器”,仅仅是一个摆饰品而没有活用功能。为了深入一步作研究,2004年4月,他前往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市的孔子博物馆自费调查。但遗憾的是,孔子博物馆的“宥座之器”也只有壁画和版画,无法作为教材使用的。为了制作出有功能的“宥座之器”,针生先生在当地收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回来日本后,反复试验,失败再失败!尝试到数百次的失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


    针生先生倾注了13年的心血,终于在1992年成功的把一个“虚则欹(没水时是倾斜),中则正(水刚好时是正直),满则覆(水过多就全倒出)”的“宥座之器”手工制作成功。

 

    捐赠给日本各大孔庙


    针生先生说:“中庸的精神,对当今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能提高中庸的教学效果,希望大家使用‘宥座之器’”!针生先生把自己研究成功的“宥座之器”捐给日本近200多个地方,包括各地孔庙和有论语普及的学校。


    在普及论语教育的足利学校,每次论语讲座班里,都有中庸的解说,讲师们用针生先生捐赠的“宥座之器”实验给学生们看,引导学生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教育。


    2012年4月中,针生先生又手工制作一个大型的、和孔子2米的身高一样的“宥座之器”给足利学校。5月黄金周,足利学校的工作人员热心积极地为每个游客解说“宥座之器”,并引导游客如何使用。在工作人员的解说之下,客人们排队愉快的轮流体验“宥座之器”。74岁的针生清司先生看着游客们的兴致勃勃,心里乐乐的。


    安置在孔子故里


    针生先生手工制作的2米高的“宥座之器”捐赠给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子研究院。2009年11月9日,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了隆重的捐赠揭幕仪式。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韩喜凯为之题名,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发函致贺说:“‘宥座之器’是中国产生的人生哲理,日本的名工精心制作并把她返赠回给中国。这次的交流是中日两国对历史的互相尊敬得出的结果,也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一个良好未来”。
在捐赠仪式上,针生先生致辞:“制作器和捐赠‘宥座之器’是为了报恩感谢圣人孔子,所以感到无比宽慰”


    “宥座之器”现在安置于孔子故里的孔子研究院,供民众参观、学习,对于修身养性,启迪人生智慧,发挥着积极作用。

  
    采访后记

 

    采访完毕的驾车回程途中,我心里暖暖的,眼眶热热的,我被这位与世无争、老实憨厚的日本现代名匠所感动,我作为孔子后裔其中一人,我觉得自己对他老人说多少个谢谢都不够,唯有自己对社会对市民做出更多的贡献,来回报给这位老人家。(本文已载于日本《东方新报》)

 


                             

 

责任编辑:路宁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