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德庆学宫 > 传奇历史

德庆学宫的历史地位
来源:德庆孔庙千年庆典系列活动 | 2011-06-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407

 

    具有两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岭南古郡德庆,地处粤西交通要冲之地,在历史上被称为“岭西舟车之会”。自秦汉以来,人们取道湘水、漓江,经西江到德庆,往来于岭南和中原之间。在这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巍然矗立着一座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古建筑――德庆学宫,其大成殿是岭南唯一现存的宋元两代木结构古建筑,当代建筑学家称之为“国之瑰宝”。

    “学宫”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是指对贵族子弟进行射箭教学的大学,而孔庙则是后世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设立的庙堂,元明以后,多称文庙。由于庙堂中多数设立学校,因此,文庙也称学宫。

    德庆学宫大成殿建成于元朝大德二年,也就是1298年。德庆学宫大成殿建成时间比著名的番禺学宫大成殿早七十多年,比苏州文庙早近百年,也比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早十年。那么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德庆学宫这样的元代建筑,岭南仅有,国内也是少有的,整幢建筑物庄严宏伟,朴实无华,尤其以它的“四柱不顶”而享誉中外,因此被人称为南国古典建筑一绝。

    据统计,截至清朝嘉庆年间,中国共有京师、府、州、县、厅、司、乡各级学校文庙1700多所,此外,还有书院孔庙、孔氏家庙以及孔子遗迹纪念庙宇等,孔庙总数接近2200所。广东省现在还存有40余座。德庆学宫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也就是公元1011年,当时叫康州孔子庙。

    德庆学宫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殿高19.4米,面阔17.36米,进深17.53米,平面几乎是正方形,是典型的宋元风格建筑。大成殿集中了我国古建筑技艺的三个“独创”:四柱不顶、减柱四根、斗拱出跳长为现存唐、宋古建之冠。

    中国古代传统殿堂的架梁方法,采用的是“八柱撑空”的木梁架结构,由8根金柱承托梁架。德庆学宫大成殿采用“四柱不顶”的独特形式,不仅使殿内空间大开,大殿内部显得高大宽敞,而且在减柱4根的同时满足建筑物防洪灾的要求,大成殿这四根木质金柱不到殿顶是力学在古建筑应用上创巧的典范。

    岭南多雨,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要求,岭南的建筑都强调通风透气,防潮防湿,防洪防雷。座落在西江河畔的德庆学宫大成殿,利用殿内减柱等技术成功在低洼地势上抵抗了七百年自然灾害的考验。殿内减柱四根极大地减少了水的浮力破坏。同时,殿内由于减少了一半的柱体顿显空间开阔,视线明朗,体现了很高的建筑审美价值。

    大成殿的下檐斗拱七铺作单抄三下昂的出跳总长,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唐、五代、宋、辽、金的古建筑中,以122分度居全国之冠。当年在设计大殿的下檐时,考虑到在南方多雨的时节,出跳较远的檐口就能有效地挡住雨水,保护大殿;从外观上看,高高翘起的四跳七层斗拱,使德庆学宫更显气势雄伟。

    今天,设计大殿的能工巧匠的姓名身份已无从考证,只有他们留下的建筑瑰宝绝唱千古。四柱不顶、次间减柱、出昂最长,使德庆学宫大成殿从内部结构到外部造型,成为岭南古建筑不可多得的佳品,在当时处于世界建筑领先地位。直至今日,它的建筑构造和体现出来的建筑思想,也是非常独到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德庆学宫就引起了国内众多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前来考察研究,提出许多修复保护的建议。1957年,德庆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德庆学宫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学宫大成殿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德庆学宫赫然在列,沉默多年的国之瑰宝,耀眼的光芒终于透过重重雾霭而为世人瞩目。

    作为德庆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在建筑学上有它独特之处;丰富的艺术形式与严肃的礼制内容密切结合,使人们在感性的审美享受中,得到历史典章、伦理与现代观念的理性皈依,充分感受到儒学思想在建筑方面的体现。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物、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每年按时祭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孔庙。到北齐时期,孔庙作为专门建筑开始在各地出现。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规定,各州县学都要建孔子庙,从而形成了全国中央和州、县三级孔庙的格局。

    孔庙立于曲阜,象征孔子生命力的直接延续;立于京城,标志孔子历史地位的提高。德庆学宫立于地方,则表明孔子思想被普遍接受,儒家文化深入人心。

    在德庆,保存完好的众多学宫、书院、书室、是德庆自古以来教育文化发达的历史见证。

    学宫是州县官办的最高学府,当时它的招生名额只有30个,所以无法满足那些想通过科举考试闯入仕途的学子,因此就形成了各地兴办书院,书室,我们在德庆也看到了很多。那么书院,书室是庙学教育体制的延伸,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些学宫,书院,书室也就是培养儒家人才的阵地。但现在它的职能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它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它对于我国研究儒家文化,古代教育制度,古代建筑艺术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所以有人把它们称为“立体的教科书”

    据《德庆州志》记载,书院始于唐而盛行于宋,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德庆境内的书院,书室计有三十多处,书室既是祀奉祖先的祠堂,也是同族弟子读书的场所,一座村子有一所或十几所不等,视族中人数及财力而有别。

    清任书室是清代嘉庆年间的乡塾,外观浑厚清秀,室内简洁大方,属典型的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自古以来,德庆流传着这样的名言:“无文无以兴邑”,试想如果没有那些学宫,书院,书室,也就没有了文化教育,没有了科学技术,自然就无法兴邦兴家了。

    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德庆历史上迎来了又一个文化教育昌盛时期,学风蔚然,人才迭出。在这期间有50多人考中举人,5人考中进士,靠的是遍及城乡的书院、塾学。鹿鸣书院和程溪书院就是那一时期的代表。

    保存完好的书院,书室,今天依然无声地叙述着德庆古城“圣学彰明如揭日月”的历史,叙述着“政治之得失,视人材之兴废;人材之有无,视学术之纯驳”的千古文章。

    从汉武帝在全国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开始,儒学在德庆不断普及。德庆学宫自建以来,历朝地方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把它视为培养儒学人才的官方教育机构。德庆学宫的发展,为德庆“人士彬彬奋起,蜚声腾茂”创设了沃土摇篮。据统计,宋代至清代,德庆考中进士的达18人,举人95人。德庆儒学的兴盛可见一斑。

    到清朝光绪年间,德庆学宫建筑群已经相对较为完整,属于南方典型的庙学合一的教育建筑。

    科举制度废除后,学宫随即成为县高等小学堂所在地,整整一个世纪,古老朴实的殿堂迎来送往了多少天真浪漫的孩童。“文革”期间,在所谓“破四旧”的口号下,全国许多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德庆学宫大成殿却幸免于难。当地人回忆起来,都说多亏了当时学校的老师们,他们明白大成殿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当时大多时候停课,可老师们还是坚持在殿内办公,无声地阻止了多次破坏活动。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