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庆典民俗标签 > 公益活动

“父亲的形象衰落了”: 张祥龙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讨论从儒家视野看“父亲”地位变化
来源:光明网 | 2016-06-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883

 

    父亲身份或者有的研究者称“父性”,这种身份和性质在现代人类社会衰落了,这是一个很多研究者都指出来的问题。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级教授张祥龙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从儒家的视野看“父亲”的地位变化,与大家分享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父亲的性质、地位和在近现代以来的命运。

观点1

父亲的形象衰落了


     现在越来多人知道: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但是,张祥龙却认为,父亲身份或“父性”在近现代人类社会衰落了。

     “中国古代父亲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高的。”张祥龙说,从中国的文献看,中国古代经典《史记》记载了尧舜禹,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精神上的或者文化上的父亲,给我们树立了永垂不朽的榜样。清代文学家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里安学海的形象是张祥龙比较欣赏的,做父亲做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但是,清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衰落以来,父亲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几乎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张祥龙举例说,比如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尤其是《家》影响特别大,有很多人看了这本书投身革命,里面父亲的形象就是一个高老太爷,父亲已经从正面一下子转到了一个相当负面的形象,且一直在衰落。

观点2

“丰满”的父亲几乎看不见了


     现代文艺作品中的父亲的形象又如何呢?张祥龙以小说作品《小时代》中的父亲形象为例,指出类似这样的文学作品,父母亲一出现就是干预儿女的婚姻、自由恋爱等等,不像古代父亲都是家庭儿女精神上的导师,事业上的引路人,张祥龙不无失望地说道,“一个丰满的父亲在近现代几乎看不见了。”

     “父亲形象的衰落与中国人常讲‘阴盛阳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次上也有这么一种表现。”张祥龙认为,父亲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和它在当代的中国社会的地位改变巨大,甚至近几十年之中父亲的形象又有一些重要的变化。

     对此,有不少人“攻击”当时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家庭形态的角度出发,欢呼这种变化是一种封建父权的没落。也有人对这种现象不在乎,觉得这是社会发展一定会带来的现象。但是,包括张祥龙在内的一些人对这个现象感到担忧,感到人性本身受到了威胁。

观点3

“奶爸”能扮演好父亲的角色吗?


     现在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父亲形象,就是所谓“奶爸”。在张祥龙看来,“奶爸”式的父亲在家里跟妻子特别合作,而且特别顺从,给孩子换尿布,家务事都要干,尤其是在婆媳关系上偏向媳妇而疏远父母,比较顾小家庭。

     “这种情况是不是一个健全家庭的象征,还是说这个家庭出了问题不是太好的一种补救,总比不负责任的男人强得多,但只是这样,他尽到了做父亲的角色吗?扮演得好吗?”张祥龙认为,父亲不是现成的,不是光提供精子就是父亲,或者不光是参与养育就是父亲,还应该从精神上,无形之处影响这个家庭,使得这个家庭有长远的视野,让孩子们活得有理想有道德,我们这个家族能够兴旺,尤其是他对自己的父母亲还能够尽孝,不光顾着小家庭。

     张祥龙认为,一名好父亲不是看他干不干家务,听不听话,聪明的母亲都应该像奥巴马的母亲一样,看到一个体面坚实和主导家庭精神的父亲是孩子们的福音,不管他在外面的事业是否顺利,不管他是否偶尔犯个错误,而那种一味强势的母亲对孩子们并不是太有利。当然,不负责任的父亲也不配“父亲”这个神圣的称号。

为人之父有三个条件

     为人之父有什么样的条件?张祥龙给出了三点:第一和母亲结婚以生出后代,第二参与养育以造就后代,第三精神影响塑成后代。

a

     “现在有些人认为父亲和母亲结婚交合生成后代,这个条件是最不重要的了。”但是,在张祥龙看来这个条件不能被忽视,结婚很重要,结婚和举办婚姻仪式是通向群体认同的一个门槛。

b

     张祥龙认为,参与养育以造就后代这个条件不言而喻,具有极其明确的重要性,而且现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尤其是西方的研究者看重。“按照美国政府有关方面组织的调查,父亲,尤其是亲生父亲参与养育的孩子们,无论在智力、心理、安全性,还是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没有父亲参与的孩子们。”张祥龙说,比如父亲参与养育的孩子们智商比较高,在学习方面比较占优势,社会行为更好,被虐待的概率更低。

c

     精神影响塑成后代,张祥龙认为,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张祥龙表示,一个父亲影响孩子,不一定去说、去教,其实他就只需要自己去做,比如父亲孝顺他的父亲、母亲,他勤奋学习,勤奋地钻研,忠于职守,热心助人,这种无形的影响甚至完全可以是非对象化的,也都可以活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父亲死了,祖先不在了,但是我们通过祭祖先、祭父母让他活生生地在我们的祭祀情境中出现,也就是在活人的现实生活中再现,他并没有完全消失,他在参与构造我们,他们还跟我们同在”。张祥龙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特别重视祭礼和各种形式的祖先追忆的原因之一。

互动

城镇化要保留健全家庭的结构


     观众:现在西方的工业化对儒家家庭文化有所冲击,父母外出打工、儿童留守、老人留守,现在很多年轻一代他们其实不单单缺少父爱,也缺少母爱,他们完全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张祥龙:这里面有一个父亲的衰落和工业化、经济社会形态的改变关系。为什么传统的家庭和父亲在农业的社会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到了工业化,父亲形象在全世界开始流失?像一个农民,他是非常有尊严的,他的家庭也是稳定的,他的儿女从小看着父亲在田里劳作,父母亲是儿女的榜样,这非常有利于健全父母亲的形象,在中国儒家看来是比较健全的。

     可是工业发展,男人跑到工厂去了,在流水线上工作,他的工作失去了内在的尊严,完全是机械化的。农民不管多辛苦,可以从我种出来的庄稼体现我跟土地的关系,但工业化让男人在自己子女心中的地位下降,甚至儿童留守的问题,父母都出去打工,也是非常值得让人挂心的,甚至农村整个文化衰退,空心化、离婚率也上升,生活急剧改变,孩子没有父母亲在旁边,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要讲城镇化,如何在城镇化中尽量保留传统的农村和小乡镇中的那种比较健全家庭的结构,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阳刚的父亲

对男孩的影响是巨大的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有形的养教和无形的养教,父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都会对他形成一定的影响。我想问,为什么父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

     张祥龙:现在西方研究也关注到这一点。其实母亲的影响也很深远,一个善良的母亲,往往她的子女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传统的父亲主外,而且阳刚,既要筹划家庭又不能太软弱,需要为子女争的时候也能争,但是以智慧的方式去争,这样父亲是能够进入社会帮助孩子们,某种意义上更加社会化,所以孩子小时候往往比较依恋母亲,到他青少年时,尤其是男孩子,有这么一个父亲,哪怕是一个背影,都会从心里去模仿,而且非常重要,有这么一个父亲形象对他实在太重要了。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是深刻的。

专家档案

     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北大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前会长。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级教授。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当代西方哲学笔记》、spracheundwirklichkeit:eineinterkulturelleperspektive(与他人合著)、《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等著作。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