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昆滇传奇——云南会泽县白雾村五教齐聚
来源:生活新报 | 2011-12-1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550

文庙(三圣宫)

 

    提起云南会泽的铜运历史,不少专家学者都会提起距离会泽县城30多公里的白雾村。该村始建于西汉,繁华于明清,在铜运最鼎盛的清王朝后期曾被称为“小会泽”。日前记者来到白雾村,被这里的人文历史所呈现的厚重感所折服。如今,虽然作为交通枢纽的意义已不存在,但在这个寂静的小山村里,依然集中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儒家多重文化;一座庙里不仅供奉着孔子,连武圣关公和财神赵公明也在这里一起“安家”。

 

    多教齐聚“小会泽”

 

    沿着“之”字形的盘山公路,进入白雾村所在的娜古坝子,在一个不起眼的村口停下来,白雾村就到了。在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可见普通的现代民居、平坦的水泥路。农户们正在晾晒稻谷,几个小孩在嬉戏打闹……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雾村,滇铜京运第一站。一百多年的时间,已经让白雾村从繁华走向没落,变成如今普普通通的样子。然而,当我们走进村子里,历史的厚重感立即扑面而来,古戏台、会馆、庙宇、教堂依次进入视线。在村子的主干道白雾街上,木制柜台与房子连在一起,斑驳的青石路面坑坑洼洼,历史的影子并没有消失。

 

    史载,白雾村为古娜古镇所在地,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自古就是滇、川陆路运输的咽喉地带。西汉时期,司马相如驻守西南,在茫茫大山中开辟了“西南夷道”,从云南到四川,再进入中原地区,白雾村所在的娜古镇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驿站。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铜运兴盛,全国各地的客商会聚于此,千年古镇上出现了操着各地方言的人群。会馆也就在此时开始兴起。湖广会馆、江西会馆、楚黔会馆、通海会馆……不大的镇子上,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会馆。作为一个村镇,白雾村的会馆之多实属罕见。研究会泽的会馆历史,白雾村是绕不开的一个地方。因此,白雾村又被称为“小会泽”。

 

    除了地方会馆外,更令人称奇的是白雾村的宗教种类之多。除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儒家文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在这里出现,而且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至今村子里的人们还信奉着各种宗教。滇东北乌蒙山中的小山村,几种宗教缘何能和谐相处?文管所的专家说,由于地域文化限制,通常一个村子的人信奉一种或两种宗教的现象较为普遍,而白雾村的情况却很特殊。

 

    “关老爷”住进文庙 白雾村的文庙建在白雾街中段,与其他地方的文庙不同,这里的文庙供奉的不仅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还有“武圣人”关羽、文昌帝君,而且现在还是道教的活动场所。这里的人们甚至不叫它文庙,而是称为“三圣宫”。

 

    道教中的“三圣”是指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和元始天尊,白雾村的“三圣”却把后两者换成文昌帝君和武圣关羽。在中国文化中,这三人是互不相干的,所处历史也不同,一个是道教鼻祖,一个掌管文运功名,一个是武圣人。然而在白雾村,他们竟然和睦相处了几百年。娜古镇政府退休干部陈兆彩介绍,“三圣宫”最早只是文庙,但“武圣人”是什么时候挤进来的却无法考证。据其介绍,这里以前是当地的“公学”所在地,文化气息浓厚。解放后一段时间,白雾小学也设在这里,因此供奉文昌帝君也不奇怪。陈兆彩说,作为古代铜运要道,经贸往来频繁,马帮在崇山密林之间难免会遇到土匪山贼,仅有“文”是不够的,而义气之领袖的关羽恰恰是马帮们所信奉的。但由于村子不够开阔,关羽便住进了文庙。

 

    据介绍,白雾村曾经有很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清朝咸丰年间,白雾村的城墙全部建成,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全长万余米,高5.8米,厚3米,占地100余亩。当时,内外墙全用大块石垒砌,中间填土夯实,东面在桥上设卡,南面依城墙置栅栏,西、北两面均筑有拱洞形城门。城墙四面还设有炮台8座。可以看出,当时白雾村有“文”有“武”,“武圣人”也就住进了文庙里。

 

    然而,“三圣宫”的历史并不平静,在“文革”时期,有人说这里供奉的都是牛鬼蛇神,要把大殿砸掉。当时的白雾村村民想了个好办法,在“三圣宫”魁楼的顶上画了个红太阳,明确“三圣宫”是“红色”的,于是大殿得以保全。

 

    陈兆彩随后说,1976年,娜古镇政府迁到别的村庄,白雾村便冷清了下来,但正是这种冷清,使得各种历史文物得到完好保存。


    天主教堂建在乌蒙山中

 

    走到白雾街西端,一座白墙尖顶的西式建筑坐落在那里,与周围的建筑显得不太协调,这就是白雾村的圣若瑟堂,也是会泽现存并仍在使用的第二座天主教堂。

 

    进入圣若瑟堂院子,村民们正在进行修缮。由于历史太久,圣若瑟堂破损严重,除了修缮原来的建筑,在院子的两侧,村民们还要建两座偏房。圣若瑟堂始建于公元1883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九年,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但到底是谁建了这座教堂,有人说是意大利传教士,有人说是法国传教士。在建立之初,除了教堂主体外,还有修道院、诊所等,但这些如今早已不存在。陈兆彩说,老一辈曾说,在明清时期,由于各地人员往来频繁,外国传教士也到了这里,虽然为何建教堂我们不得而知,但外国传教士们带来了西药,很多不易治疗的疾病被治好,于是圣若瑟堂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村民都开始信奉天主教。

 

    正在修缮教堂的一位老人说,在以前,教堂里还有不少修女,很多人都接受过洗礼。现在村子里信奉天主教的人也都遵循祖辈们留下的传统,做礼拜、看守教堂。在明清铜运时期,很多西方传教士都走过铜运古道,这其中包括有名的马可波罗、伯格里、洛克等,白雾村是当时铜运古道上有名的驿站,他们很可能就到了这里,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白雾村,最终带来了西方宗教。

 

    白雾村为何“多教并存”

 

    由于“第一站”的特殊位置,明清时期,各省市都在白雾成立办事机构,一时间各路商贾齐聚。事实上,除了宗教之外,戏台、祠堂、青楼、驿站等各类文化景点还有很多,既反映出人流会聚之广泛,更显示了当地极强的文化包容性。现在,真正土生土长的白雾村人其实不多,很大一部分村民祖籍在外省,并且把各地的文化风俗带到这里,延续到现在,这其中就包括了宗教信仰的传承。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会聚于此,但并不全是做铜生意的,更多的人从事铜运延伸出来的其他产业。陈兆彩介绍,在白雾村最繁华的时候,每天从白雾街上走过的马帮有47甸,每甸有17匹马。同时,白雾村也是大矿区,最多的时候有几万矿工,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淘金”,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融合交汇。“在当时,白雾村既是铜矿开发区,又是经济文化特区。”陈兆彩说,来自同一个地域的群体在这里自觉地走到一起,形成会馆,但要体现个性,于是又把他们各自信奉的“神灵”请了进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与原始的滇文化结合,形成现在白雾村特有的“多教并存”现象。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