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慈城孔庙 > 特色当地

古老“开笔礼”重现慈城孔庙
来源:中国宁波网  | 2007-03-0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973

诵《三字经》

 

状元巾洗脸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已经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多年。3月4日上午,80名学童在宁波慈城孔庙内亲身体验古代“开笔礼”,他们先后用“状元井”的水和“状元巾”洗面、拜见孔子像、朱砂开智、启蒙描红、诵读《三字经》。据悉,举办“开笔礼”仪式在我市尚属首次。今后,每年开学之前,为小学新生行开笔礼将成为孔庙的一个常规性的活动。

    “开笔”,与我们今日的开学仪式差不多,是中国传统上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仪式的称谓,是一种流传久远、并且融合了心理学的启蒙教育形式。传统而庄重的开笔仪式,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

    旧程序一一照搬古代

    九点半,身着银色长衫,头戴状元帽的一年级学童在主持人的提示下开始正衣冠,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分两列跨过泮池上的状元桥,随后在大成殿外站成了8列,听 80多岁老先生讲述孔子求学的故事,接着用取自状元井的水洗脸。只见从殿后出来一名古装打扮的工作人员挑着两桶刚打上来的水,分别倒入已经准备好的脸盆内,在一旁等候的老师立刻迎了上来,用早已准备好的状元巾为学童们一一洗脸,洗完脸的孩子再次依序来到老师面前,而这次需要进行的过程叫朱砂开智,老师用朱砂在孩子的额头中间点上红点。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仪式的过程中充斥着古朴的风味,但是参加仪式的这帮孩子却充满了新鲜。争先恐后的来到老师面前点上红点,然后看看别人头上的,又摸摸自己头上的。

    而在跨过了青云桥,整洁了仪容,开启了智慧后,学童们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入大成殿三鞠躬祭拜孔子,并仔细聆听先生讲孔子学琴的故事。在明伦堂内,众学童就开始接受诗书礼仪的熏陶了,聆听“头悬梁锥刺股”、“凿壁透光读书” 等古代勤奋好学的故事,然后摇头晃脑地读起了《三字经》,最后,许多还不会用毛笔的学童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在描红纸上写下了“学业进步”四个大字。

    开笔礼将成定规

    就读于慈城镇中城小学的小鑫在换上古服显得十分帅气,看见记者端起相机,连忙拂袖遮脸,引起现场围观游客的一顿哄笑。他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在家已经在背新“三字经”了,他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希望像古人一样开学求知前来行礼。

    开笔礼不但对孩子们是件新鲜事,现场聚集的近千名游客和家长也被这样的情景吸引了。记者在开笔仪式后看到了一户家庭共六名成员都来看开笔礼,孩子的父亲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孩子们接受了很多西洋的观念、物品,而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此古朴庄重的开笔礼,培养了孩子的民族感情,弘扬了民族文化,同时由于从没接触,孩子们在新鲜中也更能深刻体验一些中华传统的文化,这非常有意义。”

    参加开笔礼的老师们也认为这种入学前的“破蒙”仪式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神圣与庄严,慈城中城小学的校长王定波对记者说,以后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让他们到孔庙来行开笔礼,让他们接受传统启蒙教育。

    “启蒙先生”称为传统文化造势

    现年85岁的冯鸿烈是本次行礼仪式的启蒙先生,一直以来从事教育工作。在仪式后记者找到了冯老先生,谈到这次开笔礼,他说,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财富,而到现今年轻人连最起码的笔都握不好更别提写书法了。而举办这个仪式一方面希望借助用朱砂“开智”等形式,吸引他们学毛笔字,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阅读《三字经》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日后形成正当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