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北京顺天府学

北京顺天府学
来源:本网 | 2011-07-0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4777

北京顺天府学

 

    北京顺天府学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府学胡同65号,是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属学校和文庙。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府学小学使用。府学始建于元代,前身为报恩寺。明代洪武初年,在此建立的大兴县学。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顺天府,县学改称府学。民国年间改为小学、英文补习所等。解放后,仍为学校,现为东城区少年之家、府学胡同小学及文丞相祠。

 

    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府学原址是一寺庙,名报恩寺。1358年,徐达攻克大都,朱元璋下令军队一律不许进人孔庙。报恩寺主持仓皇中把一座木制孔子像立到殿中,并声称这是孔庙,躲避了军队的进人。军队走后庙中的和尚骑虎难下,不得不把这座寺庙改为学校。这就是府学的原型。朱元璋改年号为洪武元年,大都改名为北平府。由于大兴县的县衙设在现大兴胡同,故把这所学校定名为大兴县学。1369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要求学校开设卜、乐、射、书、数五门学科。这个出身贫困的皇帝在诏书里说:“教秀才们用心讲究善行”。要求学生必须:“人才俊秀,容貌齐整,年及十五以上,巳读论语、孟子、四书”。要求从“有才德、有学问、通达习务者”中选择教师。并要求学校把他的圣旨刻在石碑上。但当时一个县才招收20名学生。师生的伙食均由官府供给, “每人日支米二升,柴盐油酱在内”。

 

 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又改为顺天府,大兴县学改名为顺天府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府衙门的直属学校,这个名称一直延续了500多年。其间虽几经修缮,几度扩充,但到清末,校舍已相当破旧,居民混杂,脏乱不堪。

 

    光绪二十五年(1903年),清政府把府学的东半部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近代小学。当时,学校规定设9门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格致(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图画、音乐、体操。每周上课36小时,学制三年,学生年龄13 -15岁。1905年学校又改名为“左八旗小学堂”。

  

    1923年,顺天府学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1934年又改为“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当时,这所学校在北平全市是校舍、设备、教师力量等方面比较好的一所小学。建国以后,改名为‘北京市三区中心小学”、“府学胡同小学”。

 

顺天府学棂星门


    顺天府学现状古式建筑分为东西两路,是右庙左学之制。西(右)路主体为大成殿。正门为棂星门三间,四柱三楼木牌坊式。棂星门后为泮池,池为椭圆形,按府学制度,池上架石桥三座。两旁为乡贤、名宦祠,各为硬山房三间,灰色筒瓦带脊。再北为大成门,中柱大门三间,灰瓦绿琉璃剪边歇山顶,三踩单昂斗拱,旋子彩画。进门,正殿为大成殿,五间庑殿顶,灰瓦绿琉璃剪边,有花心。斗拱三踩单昂,旋子彩画,中间三间为隔扇,梢间为槛窗。殿前东西庑为五间悬山,用一斗三升斗拱。此组建筑中之大成殿为清初遗构,乡贤、名宦祠为原状修复,其它建筑均为2000年在原址上复建。

 

顺天府学明伦堂

 

    东路即为顺天府学,府学西为学宫,东为文丞相祠,大门为三间中柱式,硬山顶大脊。两旁原为科房、文昌殿,已倾毁,现改建为三间勾连搭硬山房,作教室用。二门三间,也是三间中柱式大门,硬山大脊顶。左右官厅、祠殿各三间,均为原址复建。仪门一间,其内为明伦堂五间,两侧为斋舍。堂后有崇圣祠、尊经阁,东西配置满汉教授、训导署第及其它祠庙,现都无存。明伦堂之东为奎星阁,据光绪《顺天府志》中顺天府学全图所绘,为六角二层楼阁,但上世纪三十年代照片为方形,是否光绪《顺天府志》之图系沿用旧图尚待考证,2000年复建时选用六角形制。整组府学建筑中,只有二门尚是原物,大门及二门两侧官厅、祠堂为原址重建,其它建筑都是2000年新建的仿古建筑。府学和文庙前原有两座跨街木牌坊,向内额题育贤,向外额题育德,现均无存。

 

顺天府学文丞相祠

 

    府学内原有洪武年间的学制碑,从碑文可了解到明朝时经礼部奏请皇帝批准,将顺天府及宛平、大兴二县学生中,通晓经史、善做文章者,充作国子监监生,其余皆为顺天府学生。此外,各府、州、县皆有学校,所授学艺多种多样,老师也多种多样,除经、史外,还学礼、乐、御、书、数、旁及刺击斗力,有余力愿学文者,也允许学习。3年后,学生有成就,先进太学,即为进士;学生没有成就,府县有关官员和老师都要受到惩罚。因明初有这样制度,所以洪武初停止科举考试20年,不过后来又恢复科举制,用八股文取士,遗风直至清末。 到了清代,顺天府学政开始为直隶督学御史,后改成顺天学政,官衔为提督顺天等地方学政。开始时此衙门在京师,后改驻保定府,实际是管理直隶全省,隶属直隶总督。

 

    顺天府学有两块石碑还专门记载了明崇祯和清嘉年间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仅在崇祯元年到七年就有10名学生中进士,并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远的有云南、四川等地,显示了当时府学的名气之盛。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