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焦点专题 > 争鸣:大学毕业典礼穿汉服?

今年毕业季江苏师范大学风风火火地带着媒体和大众,玩转了一个长期被忽视却又深蕴着文化内涵的细节:大学毕业礼穿什么?900多名研究生参加的毕业典礼上,学生、校领导和徐州市领导、教育部司长均穿汉服,典礼仪式遵照汉式,现场奏汉乐,“我们以这种方式来传承汉文化”,网络一片沸沸扬扬,有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赞扬,也有批评“滑稽”。日本人有和服,韩国人有韩服,英国男子会穿上苏格兰裙...有着更悠久文化的中国人只有西服,着实是一种遗憾。虽然穿汉服不过是得传承文化之“形”,更重要的是得其“魂”,而且汉服做学位服,未必比西式学位服更好,但是“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一个民族和国家,墨守成规而不维新,不可;只顾变革而忘传统,也非明智。话说“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化、用世界的眼光对待传统”,对“汉服毕业礼”的探索又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和世界的眼光?【点击查看江苏师大汉服毕业典礼新闻

正方:传统中式学位服合情合理

当下社会广为熟悉的学位服包括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下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称这种学位服“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将之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同时要求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可是,引发质疑和诟病的是,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我们在经历了全民绿军装、“灰蚂蚁”的时代后,随着国力恢复,中华文化终于渐进复归,这同时催生了国服复兴,其中,“汉服运动”最为引人注目,传统中式学位服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按理说,我们面对中国高校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位服时,不再将其当成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仍然是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文化问题。文化是国家精神的一个体现,衣冠具有最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国语》云:“服者,心之文也。”穿着何种服装,就体现何种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识别功能,可促进文化认同,所以唐代孔颖达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兹事体大,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国际外交场合,各国俱高度重视如何着装。探索中国传统特色学位服和毕业典礼,江苏师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称赞。(文/杜吹剑)

[详细]
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一系列…

[详细]

反方:汉服演出是一种跟风

被符号化的“汉服”,使得大家自然地联想到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国学等内涵。但不要以为有了所谓的元素、符号,就必然有文化。还说江苏师范大学的汉服毕业典礼吧,服饰在这个新闻中成了唯一的看点,也只能成为一个唯一的看点。因为汉服的服饰,并不意味着就承载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汉服,只是一种服饰,一种器物,一种工具,当传统那氤氲于身心的温柔敦厚、郁郁乎文的气象、修养,早已在泛滥的物欲中丧失殆尽的时候,仅靠所谓的汉服“出演”,是否就能唤醒久违的传统之魂?稍微了解一点现代大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现代大学的根基在哪里?陈寅恪在借为王国维撰写碑文之际,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一个现代大学得以自立繁荣,学术得以创新,文化得以传承,人性得以涵养的根本。大学的精神还未树立,就匆匆忙忙又搞起了花样,这其实也是一种跟风,而这种跟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所谓创新的焦虑。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大学的主导者不去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只知去跟风,只知去考虑在技巧层面去吸引媒体的聚焦,恐怕不是学校之福,更非教育之本分。所以,从教育部门官员到大学的领导教授,别把精力花在如何经营汉服“演出”和仪式的恢弘精美上,而应该多踏踏实实地考虑如何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义理深深植入这所学校的魂魄。

[详细]
百名学者曾倡议汉服作为奥运礼仪…

曾有20多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将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

[详细]

中立:穿不穿汉服也应有边界

设想如果今天中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典礼都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形式,确实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了一点“中国特色”,至少会让人们对传统增加一份印象,对国学增添一份了解。不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看,我认为弘扬传统并不体现在某些形式(如礼仪)上,而在于两件事:一、现在在高等教育体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国学课,究竟有多少非国学专业的人才获得了良好的国学训练;二、现在从事国学的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活了国学的智慧,让年轻人从中受益?如果从事国学的人不在这些实事上做功夫,只注重一些形式,事实上并不利于国学在千百万普通人心灵深处扎下根,不利于国学的真正复兴。古代士子们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行为,与他们对礼乐文明的研习和信奉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当人们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思想精神一致时,才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相反,如果人们学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而穿的是汉服,理论研究与实际行为并不相同,他们内心也可能会产生反感。今天中国的大学生真正研习古代经典的人太少,而大学专业中跟国学或传统有关的就更少。这些汉礼、汉服、汉乐,一旦缺乏内心的敬意,也就会流为形式,变得压抑人性。如果是国学或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我会觉得再正常不过,礼仪与专业的一致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某种热情...

[详细]
韩国申遗:传统服饰重现科举考试

在2012年韩国汉阳城考生参加在云岘宫举办的“科举考试”,为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以 用户ID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评论

投稿专区

近期投稿录用名单:
1111

联系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凤凰台饭店521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65177778      

传真:010-82088883

E-mail:chinakongmiao@163.com

投稿方式

1.纸张稿邮局投寄至编辑部联系地址。

2.网上投稿至联络邮箱。

3.投稿后若一周内无回信,可以致电编辑部查询。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