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布莱尔:中国价值观重构需要儒学

孔庙的两千多年
来源:《世界孔庙》 | 2011-06-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577

本文摘自《世界孔庙》序二

 

作者:郑孝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


    托物寄人,托物寄史,曲阜孔庙及各地的文庙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们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人类的文化遗产。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由来已久就建有纪念孔子的孔庙。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建起了孔子这位世界哲人的高大雕像。德国柏林的花岗石孔子雕像和石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座,2004年7月30日正式揭幕(见《光明日报》2004.7.31)。世界四大历史哲人中的释迦牟尼、基督耶稣、穆罕默德都是宣扬脱离现实社会,或修行来世,或向往天国、崇拜上帝,或信奉真主,唯独孔子思想主张面向人世,面向现实社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宣扬“修身、齐家”、“仁治德政”、“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朝的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孔子的思想和以后从中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始终不渝地成为历朝历代统治国家和融入人民生活的精神支柱。无论改朝换代,或者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这一精神支柱一直传承不绝。孔子从而被尊为夫子、圣人,直至被封为“至圣先师”、“文宣王”,在全国都、府、州、县城广建庙宇祭祀纪念。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任何思想家都比不了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意思是“仁是一切人的本性”。与此同时,孔子思想体系中推崇的“礼”,则是仅次于“仁”的重要理念。据孔子研究的权威学者匡亚明先生的阐述:“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以礼为准则行仁(修己爱人),以仁的自觉复礼(贵贱亲疏有等)”。由此可见:礼与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中华文明古国,夙称礼仪之邦,礼在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同时,还被制定成为“以礼治国”的种种“典章制度”。例如《周礼》(包括《考工记》)就包括城市与建筑的等级和形制的礼制规范。封建社会为祭祀孔子而在全国广建文庙,都必须依照国家礼制。

 

    礼制最高等级的文庙是建在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历代曾有不少皇帝亲临那里祭祀。朱元璋虽不在其中,却是非常尊孔的一位明朝开国皇帝。他认为孔子“为帝者师,为常人教,传至万世,其道不可废也。”“尊师重道”不但属于中国古代的礼治道德,更是产生礼的三大根源之重要部分——亦即“礼有三本”的一部分。礼的三本是“天地者生之本也(自然),先祖者类之本也(血缘),君师者治之本也(统治与教化)”(《礼记》)。曲阜孔庙的建筑整体布局与营造形制,因此必须体现和象征先师孔子的德高望重,体现“德牟天地”、“道冠古今”的道德思想与教化贡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曲阜孔庙,其建筑已经以它的庄严神圣、严整有序、形神兼备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古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与“整体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共同监督保护的人类遗产。

 

    至于古代全国各地府、州、县城的文庙,也都是按照礼制等级的。又因所在地区自然条件等差异,建筑风格上往往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全国所有文庙建筑的基本格局是同统一的——均有一条南北中轴线为主导,左右对称,多进院落,重点突出大成殿。这种气势庄重、严整有序的礼制格局对于全国各地文庙是必须体现的共同准则。

 

    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魂。国家保护文物的方针和法律,归根结底,就是留住历史的根,留住文明的魂。如前所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已经把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明确地定了下来。而且同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主旨基本上是一致的。文物或文化遗产之所以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文物或文化遗产是永远不能再生和不能“独善其身”地孤立存在。

2004.8.15

郑孝燮

 

责任编辑:cassie 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