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祁县文庙 > 传奇历史

祁县古城
来源:华夏经纬网-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研究 | 2011-06-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2074
  

 

    三、 祁县古城人工环境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也以商业为条件。晋商从事数百年的长途贩运、设铺零售活动,对于各地城镇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太谷、平遥原只是晋中的一般县城,清代山西票号的兴起,三县城为当时著名的金融城市,城市“厘肆纵横•街衢皆壤,有类京师,盖人烟稠密之故。”


    祁县古城东西稍长约835米,南北略短约698米,面积54.9公顷,呈长方形,周长约3千米,城东南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城边旧有砖砌城墙,外设护城河,河堤两岸遍植柳树。城设4座城门,5座角楼,城门上均有匾额,东曰“瞻风”,西曰“挹汾”,北曰“拱辰”,南曰“凭麓”,极其雄壮。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设的需要,县城城墙现已拆毁,仅存在东门外约十几米的土城墙遗址。然而祁县古城从北魏太和年间建城以来,屡经变化,仍保存着1500年前的城市形态和格局,这是其它古城所不具备的特征。(因其他城市后经扩建、迁建而成,比如平遥古城在北魏时期建造时其规模和祁县古城大小差不多,历经后人扩建才形成现在保留的规模)。同时具有典型的明、清特征的古城格局基本保存完整,风韵犹存。
  

    古城格局是以棋盘式道路为骨架,寺庙、街道、店铺、民宅浑然一体,井然有序,形成一个宏伟、完整的建筑群。有专家将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四十大院”。
   

    古城主干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形成十字街口为中心,东北隅、西北偶、西南偶、东南偶4个块,由4条大街支撑,二十八条街巷纵横的严谨的结构体系。街巷与主干大街或平行或垂直,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体系的一贯性。而在个别街巷的走向处理上,又匠心独具,人为地增添了一些不规则形态显得活泼有趣,从而使整个古城布局既整齐合理,又不失呆板。在宽度处理上,4条大街居首,宽约6~7米,其它街巷依次递减。最有趣的是高园圪道,位于东大街与新道街之间,南北走向,长190米,宽仅1.4米,而且两侧均为深宅大院,墙高10余米,巷内住房均为渐进式砖砌贴墙门楼,于繁华宽敞的闹市之中,忽然走入仰观“一线天”的深街巷内,平添了许多曲经通幽的意趣。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临街门面,旧时均为商号店铺,现基本保存完好,尤以东西大街最为突出。采用传统的前店后场格局,前面临街为铺面,后院为仓库、作坊和住宅。这些建筑多为二层砖木结构,明柱出檐,木雕装饰,油漆彩画。保存完好的有著名票号大德通、宏晋银号、三晋源、晋恒银号、义昌源等10余家铺面,被誉为“晋商第一街”。
   

    祁县古城的格局与平遥古城不同,不是按照礼法宗制而布局,是以民居群落组合为主,故有“东为渠半城,西为乔半城”之说。四个街区民居的群落组合、方向、位置、式样都不是随意的,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群落组合有一种向心性,各巷自成体系,以井为聚簇点,以庙为向心,同时考虑制高点与排水。古城以十字口最高,与四道城门口的落差达3米左右,便于出水。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走向不同,位置式样也不同,东西大街以南北为正房,南北大街则以东西为正房。
   

    清代,古城内主要公共设施有廨署、寺庙、牌坊、书院等。
   

    1.古城内原有古牌坊(俗称牌楼)13座(不包括民居庭院牌楼),南北大街各4座,西街1座,文庙前4座,在城市空间形成重重叠叠,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幻效果。
   

    2.古城内原有寺庙11座,为文庙、武庙(关岳庙)、南寺、北寺、财神庙、城徨庙、马王庙、关帝庙、太清观、姑姑庵。这些寺庙均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由各个利益集团主持、经营。比如财神庙为经营票号、钱庄的老板经营,火神庙则由杂货业的商人主持,用于聚会、祭祀、庆典等活动。现存2座。   

 

    3.清代,祁县县学设在文庙东侧,与文庙及学署连在一起,俗称学庙或庙学,属于祁县官办的最高学府。清康熙十二年(1637年),在明代社学的旧址上新建昭馀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昭馀书院改为祁县小学堂。1909年在县城东门外创办了县立女子小学,嗣后,各类学校竞相成立。如开明人士渠仁甫创办的私立竞新学校(为县级文保单位);商界创办的商业专科学校;学界办的女子师范学校等。


    4.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古城内修建“丹枫阁”,即是以收藏典籍图书“以文会友”为掩护,行“反清复明”之实的政治团体,吸引了大量的名流学者。如傅山、顾炎武等,都曾在以寓居,一时名声大振。海内名流,南方多聚于昌巢民水绘园(今江苏省如皋县),北方则是丹枫阁。丹枫阁在历史上很有地位。
   

    1926年,渠仁甫独资创办竞新图书馆,所藏新旧图书极丰,同时订有多种报刊杂志,对外开放,为省内县城中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5.清末民初,戏剧、皮影演出多占用寺庙露天乐台,场地大小不一,小者容1000人,大者可容5000人。

 

    四、祁县古城的民居风格
   

    祁县民居建筑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不仅防盗,也可防风。二是单坡顶,无论正房、厢房、楼房、瓦房,双坡顶的很少,雨水从房顶上单向流到院子里,取“肥水不外流”之意。三是院落以北为正,东西窄,南北长,近似长方形的四合院。街门多数开设在东南角,称“巽”字门,雨水绕门流出。


    明清以来平川区盖房多用灰土作基础,用石夯打实,硬度相当高,甚至可达到滴水不渗。因此,有好些高楼大院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从基础到缠腰全部为砖,缠腰以上用砖和土坯组合而成,外层用砖,可以抗风雨剥蚀,里面用土坯再抹以细泥,涂以熟灰,既经济,又保暖。有的宅院墙壁厚达一米,冬天风吹不进,夏天太阳晒不透,冬暖夏凉,适宜居住。院墙普遍高于层顶一米左右,用来防盗、挡风。平房、瓦房、楼房都是如此。有的还在高出部分砌了花栏或“吉”、“士”等装饰图案。瓦房屋顶都是单坡顶,高度一般为五架,后檐筑有脊瓴,屋顶呈船侧反曲形,从观赏角度讲有曲线美,从实用角度讲,可使雨水缓流,减少对屋顶的冲刷力。瓦房屋顶除单坡顶外,还有卷棚顶,多见于大户过厅或临街店铺。平房屋顶有土屋顶、砖屋顶之分。前者用麦秸泥抹平踩实,可以保持十几年不漏。后者用房板(薄方砖)砌成,可以一劳永逸。还有一种称之谓瓷房的房顶用白灰和炉渣凝固而成。平房顶多适于农家,楼房多为瓦房。闷房没有一般的出檐,只有集中流水的几个水口,闷房多数是平房顶。
   

    祁县民居的木结构由于选料精良,柁、檀、椽、板上下卯定,左右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所以数十百年后,墙壁有坍塌,屋顶有渗漏,而木架结构却巍然不动,故俗“房倒屋不塌”的说法。
   

    四合院,一般以北为正,南北各五间,东西大部分为五间,也有三间的。东西房山墙和南北房前墙间各留一间隙,为风道。院中以砖铺地。屋檐下都筑有檐台坡,屋顶的水都流在檐台坡下的院心中,水流聚集绕门而过,从水口曲折流到院外,叫绕门水,是建筑习俗的一大特色。街门的建筑很有讲究。一般是平街门,门口有台阶、石门墩。殷实人家有的筑成砖雕贴壁门楼,门口蹲一对石狮子;有的筑成明柱、木雕、砖瓦挑角门楼,门口有上马石;有功名的还挂有匾额,竖有旗杆。门的气势显示了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以北为正,南北狭长的四合院或三合院,是祁县民居院落的典型代表。但由于街道走向的不同,也有以南、以东、以西为正的。不论以哪方为正,以正的一方及其对应的一方为院长,以其余两方为院宽,这是一个普遍的规格。四合院或三合院正房一般为五间,厢房一般为三间,也有六间的,中间隔有里外两院的花栏、牌楼之类建筑。正房高于厢房,正房前筑有较宽的檐台,称月台,正房一般由长辈居住。它和厢房的高低有别,也反映了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观念。一些大户人家在高大的住宅两侧建有低矮的偏院,供雇佣人员(如车夫、长工)住的叫牛房院;供堆放粮食、食物用的叫食房院、栈房院。这种院落组合,反映了主仆有别的社会等级差别。丘陵区地处山区和平川区的结合部,经济比平川区不足,比山区有余。在民居建筑上也兼有山区、平川的特色。如任村、胡累、新寨等村的民居和平川农村的民居相似,而孙家河的瓦房简直可以和城镇的瓦房相比。大庄的土窑顺山坡而上有四层,每眼窑长一丈五左右,窑面为砖结构,窑顶筑有花栏。东西房为瓦房、单坡顶与南面的街门、厕所组成一个院落。土石山区民居建筑主要为窑洞。大多数窑洞是在土坎下挖掘而成,也有的先在平地上用砖或石做好缠腰(即基座),再用土坯楦弧顶而成。还有砖窑洞和石窑洞,做法与此相同,窑洞一般坐北朝南,力求采光面好。有砖出檐,石滴水;窑门面为形砖石结构,配木制门窗。一所院以三眼窑者居多,少数也有五眼窑的,没有双数。一排正窑再配上土木结构的简易东西房和南面的街门、厕所便组成一个倒U形的三合院。土窑洞以宋家庄为代表,石窑洞以石佛窑为代表。石佛窑的窑洞全部用石料楦成,依山势逐层构筑,上面窑的门前就下层窑的屋顶。东峪沟的唐河底还有下窑上砖瓦房的小二楼,窑洞内筑有上楼的台阶,可拾级而上二层。

 

    由于受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的影响,祁县古城全城共有院落1000余处,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0000余间。可与乔家堡乔在中堂故居相媲美的院落12处。这些建筑大多墙高院深、造型华丽、作工精良。一般为二进或三进式东西偏院为多,门前各种门楼(如贴墙门楼、桃角门楼、明柱出檐门楼)形式各异,制作精细。木雕、砖雕玲珑剔透,寓意祥和,门额金字匾均出自名书法家之手。门楼两侧蹲门石狮或张目怒视,或憨态可掬,栩栩如生;门前拴马石柱、下马石颇为讲究。整个院落青石奠基,房屋多为座北朝南的瓦房,上筑五脊门兽,下筑前檐走廊,檐前立通天明柱,上挂木制匾额、对联,柱下石鼓琢工精细。院落之间,隔木雕与砖砌牌坊,屋内屋外遍有雕刻彩画,庄重华丽。著名的民居建筑除乔家大院以外,城内主要有长裕川茶庄、渠家大院、何家大院、大德恒旧址等40余。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