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为什么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来源:百家号 世界古今论 | 2018-10-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734

为什么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各种学问都是被社会上层人士所掌握的,尤其是涉及与神灵沟通的祭祀礼仪、天文星相、医药占卜等方面的学问;文字产生以后,也是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学习。这种状况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打破。西周灭亡,周王室东迁以后,原来王室中的一些贵族和高级官员开始流向民间,他们把原来属于贵族的文化知识也带到了社会的下层;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和断断续续的。

 

孔子的先世虽然是宋国的大贵族,但经过动乱逃到鲁国后已经没落,至孔子一辈时,已基本脱离了贵族阶层,按说是没有机会接触到文化知识的;但由于这时的学问传授,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严格的限制了,再加上孔子本人勤奋好学,所以他还是在鲁国多位老师的教导下,具备了作为贵族所应有的文化修养,并且随着他个人的不断钻研,逐渐以博学闻名于世。

 

孔子在鲁国有了一定的名声之后,便有人前来跟随他学习。他虽然继承的是贵族文化,却并不保守,他的理念是“有教无类”,求学的人只要能交十条干肉(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那么不管你是什么出身,贵族也好、贫民也罢,他都愿意教授。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从此前的“贵族学”开始转变为“平民学”。这个过程虽然不是由孔子一人独力完成的,但他却是这股历史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教育家。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记载,孔子的学生中,鲁国人占了绝大多数,齐国人有一些,另也有来自宋、卫、陈、楚、秦、晋等其他国家的。这与当时的交通条件有关,毕竟孔子主要居住在鲁国,齐鲁相邻,所以这两国的学生最多,而其他地方的要远赴异地求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学生的出身来看,下层的平民占了大多数,有的甚至还是有过“前科”的人,比如公冶长,但孔子认为他虽然进过监狱,却不是他的过错,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再比如漆雕开,看名字我们就可以猜测他是从事漆雕业的手工业者,曾受刑罚,成了残疾人,孔子不但没嫌弃他,还推荐他去做官。又如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仲由(字子路),也是地地道道的乡野出身,他性格鲁莽、好勇善战、心直口快,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在孔门中属于老学长。更加著名的就是孔子一生当中最喜爱的学生颜回,他坚守善道,虽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没吃没喝,还非常快乐;他不幸早死,令孔子伤心欲绝。

 

实际上,孔门弟子的数目,无论是《史记》还是《孔子家语》所记,去除重复后都是七十七位,这些弟子后来大都成为辅佐各国统治者的栋梁之材。之所以有“七十二贤人”的说法,是因为战国以后五行学说盛行,为了配合五行时令的吉祥数字,才把这个数目说成“七十二”(一年360天,若按五行分配,每一行有72天)。这有点类似于《水浒传》中说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是“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转世。

 

还有一种说法是只举出大概的数量,称孔门弟子为“七十子之徒”。而所谓的“弟子三千”,就算真实存在,也基本上不是都跟随孔子本人学习过的,其中大部分是“及门”弟子,也就是虽然入了老师的门,但基本上不能得到老师亲授,只是那些真正“入室”弟子的弟子。更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在籍”弟子,也就是登记在册的,这些就纯粹属于外围弟子了。“三千”则可能是一个笼统的虚数,大概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教化流传广布,仰慕与学习者不计其数的意思。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