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明朝时期的广州府学
来源:羊城晚报 | 2011-11-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317

学宫

 

    明朝,广州已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与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往都极其频繁,成为广东经济最发达地区。因此,广州的文化教育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广东的文化中心。

 

    此时,广州兴起了大力办教育的风气,尤其是大力兴办府学,为广州的学子们上学读书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当时的州府儒学学校,称为“府学”,县里的儒学学校称为“县学”。这都是官办的学校,是明朝政府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除广州府设有一所府学之外,番禺、南海两县还设有县学。政府规定,府学有一位教授,一位训导,入学的学生名额为40人。县学则设有教谕1人,训导3人,入学的学生名额为20人。

 

    后来,政府又决定增加各级儒学学校的入学学生名额,以便让更多的人进入学校读书。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广州东城外新建了府学,此后不断增修。明朝天顺年间,广州府学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新建了148间教室。至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广州府学又新建了70间学生宿舍。

 

    今天在广州博物馆碑廊中的《广州府学图》碑,便刻于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原立于广州府学宫(今文明路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这是广州府学宫的平面示意图,也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建筑图。

 

    从明朝中期开始,广州的府学便“学制大备,文教日兴”。许多广东的学子在广州府学勤奋读书,后来考中了举人、进士,进入仕途或成为学者。明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湛若水,曾就读于广州府学。

 

    此外,那时广州还设有南隅、西隅、西南隅、中隅、东隅、北隅、东南隅等多所“社学”。商人和劳动者的子弟,都有机会入社学读书。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