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祁县文庙 > 特色当地

祁县的民间传统文化
来源:华夏经纬网-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研究 | 2011-06-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6541

    1.社火

 

    社火是祁县百姓渲泄欢快情绪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自娱自乐,粗犷豪放,集音乐、舞、美、技巧、武术于一体,贴近生活,经久不衰,成为盛世元宵节期间不可忽缺的主要文化生活。

   

    祁县社火始自何时,史无确载。清乾、嘉以来,祁县商业鼎盛,人民安居乐业,正月农闲大办红火,就连一些小村也从神社拿出锣鼓乐器、竹马、腰鼓之类热闹一番。光绪死后,社火一度消沉,其余年份元宵灯节必有社火。各村社以自娱为主,间或邻村相互交流,一般不进城活动,也有少量精彩节目经商家特邀入城表演,故城内元宵节反不如农村火爆。民国期间较有特色之社火有:温曲村“火流星”、“顶帆杆”,河湾村“龙灯”,东六支、瓦屋等村“背棍”、“高跷”,张名村“背婆”、“牛斗虎”,祁城村“旱船”,贾令镇“杂耍”、“闹蝴蝶”等,后又增加彩车、灯饰抬阁、锣鼓队等。
   

    2.棚
   

    棚为上元灯棚之简称,是商家社团于元宵节前后特别设置的祀庆活动内容,与商业兴衰有密切关系,鼎盛期在清代中叶之后,咸丰、同治年间为极盛。
   

    棚设于县城内各大街通衢,规模大小略有差异,顶部均以蓝白相间之布满罩,出入口各搭彩布牌坊,飞檐数层,色彩斑烂,蔚为壮观。棚下每隔数步悬灯笼一对,加上商号门前悬挂之宫灯、对灯、墙灯,夜晚亦照耀如同白昼。棚内音乐主要是吹奏乐,各商家聘雇本县及邻近之清源、文水县的民间鼓乐艺人,于棚内演奏。晋剧、秧歌票友也被邀于棚中献艺。笙歌盈耳,鼓乐喧天,此起彼伏,彻夜不绝。陈列工艺灯,棚内悬挂精制灯笼,由各财东提供如“九转莲花灯”、“和合二仙灯”、“八仙过海走马灯”、“五福捧寿灯”等。

 

    专营煤油的祥记货庄曾有一架九层幢灯,珠垂缨络,高约两米,一处注油而全灯百盏齐燃,可见设计构思之妙。还有偶人、绢帛、木雕、陶瓷、泥塑等神佛戏剧人物琳琅满目,大都有一定组合,如《满床笏》、《回龙阁》、《富贵图》、《八仙庆寿》、《聚珍进室》、《利市招财》、《三星高照》等。

 

 

    古玩字画迹是陈列的主要内容,古玩大半是一些富室珍藏品,如珊瑚枝、炉鼎、景泰蓝胆瓶之类。字画大多为名家手笔,红底洒金书写颂词之类的中堂条幅,占很大比例。工艺品中以钟表最多,有人物司辰、鹦鹉自鸣、开花报时等观赏性机械钟,制作极为精细,还有带舞人的音乐箱、猴子撒尿等玩艺,常使人留连观赏,叹为观止。动物标志则由祥记公司和药材行采办,有虎豹、猴、鹰、蟒等。

 

 

    神祗画与供品也是棚中必须摆列之物。除大型供器盘螭高烛外,供品亦争奇斗艳,制作精美。有一种蜜供用饴糖作成亭台楼阁,玲珑宝塔,维妙维肖,毫末毕具,堪称食品刻花精品。棚的内容囊括了灯景、音乐、工艺美术、文物古玩等各个方面,融祈神、游乐于一炉,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使游览者如置迷宫,目不暇接,吸引了邻近数县人前来观赏。从中午至深夜,车轿衔接、充街盈巷。
   

    3.票社

   

    或称“票儿班”、“走黑场”。属于不受舞台程式制约的晋剧艺术表达形式。在晋剧研究、发展、储存剧目、记录曲谱、锻炼乐师、培育艺人等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名演员每向票社求教,而票友亦多学唱名家,一为台前,一为幕后,两者相辅相承,互为提高,是与晋剧舞台艺术并行不悖,异“域”同工的外围力量。


    票社之出现与晋剧中路梆子定型期同步,清末民初相当普及,当时除太原“聚文会”、太谷县北 曹氏“三多堂”之票友班外,当以祁县之闹票最著,且影响久远,载誉并州。
   

    4.晋剧和祁太秧歌


 

    祁县地处晋中腹地,清中叶后商业鼎盛,经济发达,带来了文化市场的繁荣。许多富商组班承戏,对晋剧、祁太秧歌的孕育形成、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晋剧祁太秧歌的发祥地之一。

   

    5.其他


 

    除上述主要民间文化之外,祁县的武秧歌、皮影曲艺、杂说等也十分盛行。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