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旗杆石:古代科举文化的丰碑
来源:佛山日报 | 2012-05-2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4159

旗杆高高竖起

 

祠堂墙上的碑刻显示,莘田李氏共有9人取得功名。

 

莘田第一位进士李仪清的旗杆石。

 

    明清一代,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用来竖大旗的旗杆石则被认为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旗杆石早已超越了光宗耀祖,成为古代科举文化的丰碑,得功名者的多寡可以看出一个地方文化开化的程度。一个地方的旗杆石越多,越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三水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大塘莘田旗杆石群

 

  距今144年前,历史翻回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这一年10月的一天,距京城2000多公里之外的偏僻村庄——广东三水大塘莘田村敲锣打鼓,该村第一位进士李仪清在这一年考取进士,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族人考取了功名,有一件事必不可少,那就是在祠堂前修筑旗杆石,竖起大旗,让四围的乡邻远远地就能看见,光宗耀祖。

 

  李仪清为莘田村李氏家族科举之路开了个好头。18年后,李仪清的同辈族人李焕尧也中了进士,并考取了殿试二甲,并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更值得李家人庆贺的事,李焕尧的科举成绩更佳。明清时期有一个惯例: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除了两位进士,莘田李氏还有7位族人取得了功名,得以在李氏宗祠前立起标志性的旗杆石。

 

  在莘田李氏宗祠前,现存的旗杆石共有8块,其中6块小的分成两列,一边3块排列祠堂前。另有两块则伟岸得多,有鹤立鸡群之感,基座高约1米,这是为了表彰科举成绩最佳的李焕尧而设立的,旗杆石上一边刻有文字,上书“光绪丙戌科进士 殿试二甲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李焕尧立”。

 

  旗杆石背后的文风昌盛

 

  旗杆石是古代有功名者的“荣誉证书”,“哪条村立的旗杆石越多,就证明这条村的科举荣耀越多。”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一个地方举人、进士的多少,能够反映出这个地方文化的开化和发展程度。

 

  植伟森说,三水面积小,人口也不多,但明清一代,学风鼎盛,人才辈出。据植伟森考证,三水历代考中进士者共有40人、武进士1人,举人200余人、武举人30余人。其中位于三水南部的白坭镇则是出科举人才最多的地方,有进士17人。按自然村分,进士最多的是白坭镇岗头村,有进士、举人各5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梁士诒就是该村人;该镇龙池村有进士4人、举人11名;白坭清塘村则出过17名举人。“上述三条村,还有一家4代3名进士、一家3代两名进士,另一家3代两名进士的记载。”植伟森说,这都已经传为佳话。

 

  用来表彰这些考中功名者的竖旗杆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昭示世人,并激励青年学子努力用功。因为这个原因,莘田村的李焕尧考中进士后,芦苞镇的中社和南社两村也立了旗杆石,表彰李焕尧的功绩,激励村中李姓后人奋发努力。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何文平说,在清代,一个人考得功名,而在多处树立旗杆石,这是清朝珠三角文风昌盛和宗族观念浓厚结合的产物。

 

  旗杆石日渐减少盼保护

 

  旗杆石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已经早已超越了宗族观念,超越了光宗耀祖,成为古代科举文化活的标本。然而,这种活的标本在三水却日渐减少,现存的旗杆石显得越来越珍贵。

 

  凡考有功名者,必定会竖起旗杆石。按照植伟森的统计,三水进士、举人共有约250位,按理三水至少有250块旗杆石。但现实是,要寻找三水现存的旗杆石却并不容易。“白坭清塘有17个举人,以前祠堂前有旗杆石群,但最近我去看时,却一个都没有找到。”植伟森很失望。三水现存完好的旗杆石已所剩无几,有很多已被破坏或用来铺路搭桥。

 

  “其实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物,凡是有这些旗杆石文物的村,应尽可能保护好。”植伟森说,保护这些旗杆石,就是在保护中国科举文化的载体。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