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强者应该记住的一句话
来源:凤凰国学 | 2018-03-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600

 

全球化的表面现象

 

就它的表面现象来讲,第一点也就是所谓:“全球各地相互连结性与日俱增的时代”,那是全球化第一个重要表面现象。举例言之,上海AB股股票市场的波动,就会影响到东京日经指数的涨跌,或者台北股票市场的升降,这就是一个最鲜明的相互连结性的一种表现。

 

第二个那就是所谓:“无国界的时代的来临”,日裔美籍管理学重要学者大前研一,他有一本书叫做“无国界的世界”,在这个书里面他说,传统定义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或者国力,都是靠它的有长江大河,国土面积有多大等等,他说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决定一国的国力是靠四个I,那就是industryinformationinvestment and individual,就是产业、信息、投资和个人。最近某跨国大企业家赴美国投资一百亿美金,美国也给他这个租税优惠高达三十亿美金,他大声宣称:“市场就是我的祖国”,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无国界的时代的来临。

 

全球化的实质状态

 

它的实质状态的第一个就是全球化论述常常为“全球性的霸权而背书”。在这个所谓全球化时代,80%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50%以上的国际贸易,是在称为三极(Triad ):就是北美、欧盟跟日本之间进行,而且主要是由全球前五百大企业所主导。

 

另外全球化的实质状态也很吊诡的告诉我们,愈居于全球化的国家,其实愈脆弱。只要看2001年世人称为911事件,就几个来自中东的小伙子可以劫持航空公司的飞机,对准纽约双塔-世界贸易中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一个事件具体地告诉我们,愈是全球化愈让恐怖份子有机可乘。

 

讲到全球化第三个实质状态,可以说是:M型社会来临”。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像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的年度预算,在亚洲非洲或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几乎成为他们全国总预算,甚或还要多。另外一方面,就是在一个国家内,每年收入前20%的人跟最低的20%的人的差距愈来愈大。

 

因此全球化时代,就出现一些核心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中心宰制边陲”。

 

儒家如何对治全球化问题

 

讲到强凌弱、众暴寡,儒家确实有一些想法可以供我们参考。孟子他说: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要注意“仁跟智”这两个原则。孟子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事就是服事那个事,那么然后他又讲了:“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就是说大国强国应该要有“仁心”。

 

节录《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那么我们知道“仁”这个字,是儒家从孔子以降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在《论语》颜渊篇第22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很素朴的。

 

节录《论语˙颜渊篇》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孔子以后孟子讲到“仁”,也是发挥“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孟子说:我如果去爱人,结果没有得到相同的回报,那我就要来自我检讨一下,是不是我表达方式不对;我尊敬别人而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可能我要检讨尊敬的方式是不是错了。

 

节录《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主体间性与安顿

 

用现代的哲学的话语我们可以说,如果说20世纪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主体性建立与昂扬”,那么我们可以说,21世纪的根本问题是:“主体间性的安顿与弘扬”。人与人之间,你有你的主体性,我有我的主体性,一个国家有他国家的主体性,不同的国家有他的主体性,这之间如何能够达到主体间性,建立和谐与安顿的关系,儒家的仁学传统和两千年以上的智慧,对于21世纪的人会有极大的启示。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

 

注: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期节目原标题为《一种说法 黄俊杰:强者应该记住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