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南京高淳漆桥古村: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
来源:现代快报 | 2012-06-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2460

如今的漆桥

 

漆桥桥头的保平井

 

漆桥老街上的文保建筑

 

    有报道称在南京高淳县的漆桥古村中生活着一群孔子的后人,他们世代相传,到今天已经传到第81代,这里也被称为“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这群孔子后人是什么时候来到高淳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迁徙到高淳?如今他们还保留着当年的生活习惯吗?

 

    桥头古井  见证孔氏家族史

 

  漆桥古村坐落在高淳县北部的漆桥镇附近,距漆桥镇人民政府仅两三百米远。过了一座名为朝阳桥的小桥右拐,漆桥古村就赫然映入眼帘。

 

  一眼望去,这里的房屋大多是青砖灰瓦,典型的南京建筑风格。远远就闻到一股桐油香味,定睛一看原来是从一户做木头椅子的人家传出来的。敞开的老屋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给一把把小木椅子刷桐油。中年男子告诉记者,制作小木椅是祖传的手艺,卖得价格也不高,四十元一把。这栋老屋边上有一条铺着青石的街道,算得上是古村的主街道,两边房屋相对而建,临街的一面大多是商铺,门板是用长条木板一块块拼起来的老式样。沿着古街一路行走,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代,随处可见古典的门和窗,不过很多门上的砖雕都损毁了,木雕倒是随处可见。很多商铺的木头门楣上雕刻着牡丹、如意、凤凰等各种浮雕,而且不带重样的,非常有韵味。

 

  中午,街上行人不多,很多门面大门紧闭,倒是有一些住户大门开着,瞥一眼就能看到妇女们坐在家中用竹篾编箩筐。

 

  古街走到头是一座石桥,当地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漆桥。不过,当地人传说中的漆桥并非眼前的样式,而是一座刷着红漆的木桥,据说是汉代隐居在此的丞相平当修葺的。红漆木桥后来怎么变成石桥了呢?老人们说,因为木头容易腐烂,木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拆掉了,后来就改用石头重砌了。

 

  过了桥,在桥的另一端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口古井,名为保平井。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口井掘于宋朝,井圈上的一道道刻痕是常年使用留下的绳索勒痕。井是当年孔子后人迁徙到这里后挖掘的,上面还刻有“大宋南迁阙里孔氏广源”的大字。此处的“阙里”就是曲阜城内的阙里街,阙里孔氏则指孔氏家族。

 

  整体来看,古村的风格和高淳老街有点类似,都是青石铺成的老街,两旁是古式的房子。除了这口古井,其他景致倒是看不出和孔子有关,连孔子的画像也没看到。

 

  那么,这里的人究竟是不是孔子的后裔呢?怎样能证实他们的身份呢?

 

  86岁孔姓后人:小时候入学第一天就跪拜孔子牌位

 

  这里的男性大多姓孔。86岁的孔繁朗老先生小时候曾经在村里的孔家宗祠上过学。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天去上学时,还在宗祠的门口拜了孔夫子的牌位,这是村里一直留下来的规矩。孔繁朗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牌位上写的字——“至圣先师孔子之圣位”。孔繁朗说,那还是在解放前,他读的是初小,分三年读,第一年和第三年读的都是现代式教育,但在第二年读的却是私塾,教些孔孟之道。因为家里不太富裕,而且还有几个哥哥,孔繁朗读了三年初小就不读书了。但他练就了一手好字,至今还有写字的习惯,在他的家里,记者还看到他书写的对联。

 

  孔繁朗说,这里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孔子后人,他是“繁”字辈,是第74代后裔了。孔繁朗的妻子不姓孔,因为孔家人是不能和同姓通婚的,孔家有12条家规,其中就有这条“慎继嗣”。此外还有“戒赌博、禁匪类、禁溺女、禁烧香”等家规,这里的“禁烧香”是指不给鬼神烧香,和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倒是吻合。但孔繁朗说,现在已经不讲这些规矩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什么家规族规的都不太清楚。经过多年的繁衍,现在他们连风俗习惯以及说的话都和高淳其他地方差不多,所以也没什么特别的礼仪保留下来。

 

  孔繁朗年轻时是做生意的,现在他和妻子年纪大了,生意都交给儿子们打理,老两口则颐养天年。孔繁朗说,他们这个村以前主要就是靠做买卖和种田为生。因为他们这里靠着漆河,是过去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周遭十村八店的重要集市。不过,现在小辈们大多到镇上去做买卖了,所以如今老街上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家了。这两年,政府又在重新打造老街。

 

  村小学老校长:孔氏宗祠即将复建,已有家长来此烧香祈福

 

  在这里住着当年曾到夫子庙参加孔子后人家族祭拜仪式的孔德潮老先生,孔德潮今年78岁,以前是漆桥古村的小学校长,而他本人也在这所小学上过学。和孔繁朗一样,孔德潮第一天上学同样需要祭拜孔圣人的牌位,他还记得那块牌位上有72条龙,和这所宗祠72间房相合,又和周围孔族72村暗合。孔德潮说,过去在高淳孔姓村庄有72个,现在可能只有60多个了。当年孔家后人迁到高淳的第一个村庄就是漆桥村,后来慢慢开枝散叶,分布到了高淳各地以及其他县城。所以才会在漆桥这里修建宗祠,其他孔姓村庄都是要到这里来举行祭拜仪式的。

 

  不过可惜,在1944年的时候,孔氏宗祠毁于战火,这里成了一片废墟。

 

  孔德潮带记者参观了孔氏宗祠的遗址,这里有两排楼房,都是解放后重新修建的。孔德潮说他当校长时学校就在这里,但如今小学也搬走了,将来这里要重新复建孔氏宗祠。在其中一间教室里,如今还摆放着孔子画像和孔子的牌位,孔德潮说这都是后来他们从山东曲阜请来的,准备将来复建后使用。

 

  不过在现场已经有人在此烧香祭拜了。孔德潮笑着说:“这应该是最近家中有孩子参加高考的后人来祭拜的,想保佑孩子考个好大学。”

 

  孔德潮对修复孔氏宗祠非常上心,他在一本光绪年间的家谱中还发现了孔氏宗祠的相关资料,并绘有一张图。资料上载,孔氏宗祠建于公元1667年,占地621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宗祠大门朝东,门楣上方高悬红底金字“至圣家庙”横匾。孔氏宗祠建有大成殿、南厅、北厅、祖先堂、崇礼堂、崇圣殿、宝盈和戏楼。南厅、北厅和祖先堂都装有祖宗台龛,龛内板壁上贴着用毛笔写成的并按世代排列的祖宗姓名。“崇礼堂”是执行宗法族规的地方。“崇圣殿”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地方。“宝盈”是挂孔子画像处,也是绅缙老人议事和休息的地方。

 

  文保建筑里曾住过汪伪区长,孔氏宗谱拒收其人

 

  在逛漆桥古村,记者看到一户人家门口挂着一块文保单位的牌子,进去打听后得知,房屋如今的主人叫孔维新,今年60多岁,是一名邮局退休人员。

 

  孔维新说这栋房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有考古专家曾经来看过,发现进门院墙壁上有几块带花纹的墙砖是唐代的。但这栋房屋的主结构又是元代的,比如里面有几根顶梁柱就是元代的,是金丝楠木材质的,房梁则是柏木做的,年代都非常久远。屋子里还有一块拴马石,可惜因为房屋年久失修,这块拴马石如今已经成为地上的“垫脚石”了。此外,这栋房子还有明清的砖墙、民国的砖墙等。

 

  孔德潮介绍,这栋老房子在民国时期曾经有个伪区长住过,因为他投靠了汪伪政权,孔家就没让他入谱,但因为他是区长,非要强行入谱,这事就这么僵持了多年。前些年,孔德潮和村里的一些老人重新开始修谱,这次他们还是坚决将这名曾效力于汪伪的本家摒弃于宗谱之外。

 

  除了漆桥古村,高淳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孔姓后人

 

  孔德潮因为参与修谱,所以对村里的历史了解得比较多,他说孔家在漆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他们的始迁祖叫孔文昱。他在这里扎根繁衍,后代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后来又慢慢延伸到了其他村落。

 

  孔德潮说:“现在不仅漆桥古村的人大多姓孔,漆桥镇其他7个自然村的村民也大多姓孔。比如孔文昱之子坟墓所在的曹村,村民也大都姓孔。”

 

  据统计,孔氏后人除了聚集在高淳漆桥镇外,在东坝、固城、桠溪等几个镇也都有分布。

 

  在高淳县漆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李月兵介绍了一位固城镇的孔姓后人,他就是高淳县漆桥镇老街开发办主任孔令兴。孔令兴说,他虽然出生在固城,但也是孔家后人,是漆桥中的一支迁到了固城后发展起来的。目前固城的孔姓人口位居高淳第二,有7000多人;漆桥第一,有8000多人;高淳总共约有2.3万名孔家后人。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