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六小龄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六小龄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0281

□:在您看来,您得以成功塑造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根源在哪里?

 

■:我常说,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大的时代背景,为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舞台。同时,我的家庭因素同样很重要。我们家族四代人都曾扮演孙悟空,可谓猴王世家,所以我自身就有演孙悟空的基因。加之自己有幸见到过众多的艺术大师,他们给我以指点和帮助。家学与周遭环境的影响,也促成了我的美猴王形象的出现。

 

我到大学去,学生送我两句评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多次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前一句我不敢接受,后一句我认可。为何别人从没超越过我,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模仿我,所以不会有超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有创新的成分。我希望有人能够超越我,但现在还有没有一个演员会拿十七年去拍电视剧?在艺术方面,我争取尽最大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人精我绝、人绝我化。“化”是最高的境界,哪怕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都要做到出神入化。

 

□:有人说,唐僧师徒组成了最牛的团队,您怎么看这个团队?

 

■:我认为这五个人如果(包括小白龙)合在一起,就是中国最牛的男人了。我经常讲,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浓缩起来就是西游文化,具体来说就是猴王精神,本质上就是玄奘精神。尽管吴承恩先生把玄奘大师描写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但他对取经的信念始终不变。孙悟空曾讲:过了一关又一关,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希望每个人能够把孙悟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融入到生活之中。有人说,吴承恩赋予孙悟空生命,六小龄童赋予孙悟空灵魂。在表演中,我会最完美地将孙悟空的特点展现给观众。猪八戒身上的风趣、幽默,让人觉得他非常可爱。他很天真,往往暴露人性的一些弱点。如果西天取经路上没有猪八戒,会很枯燥。就似相声,有逗的,也有捧的。沙和尚忠厚老实、兢兢业业、中规中矩、任劳任怨,我们生活中需要大量的这样的人。

 

□:您执着于宣传西游文化与猴王精神,除了它们本身对人的积极影响之外,是不是还有正视听的意思?

 

■:长期以来,我曾去多所高校做演讲,从而宣传西游文化和猴王精神。我很喜欢通过这种方式与今天的青年人沟通交流。好些人认为今天的大学生喜欢求新求变,他们更喜欢将《西游记》戏说、恶搞。我去高校之后,就反复跟他们讲,西游文化的传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你们这些天之骄子怎能允许别人去践踏、去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呢?有的恶搞作品中,竟然出现孙悟空与白骨精恋爱,这怎么可以容忍呢!

 

□:在今天的演艺界,像您这样在观众心中一直保持高关注度的艺术家其实很少。您如何看待演员这种红极一时、盛极而衰的现象?

 

■:演艺界的确存在这种情况,刚刚开始,人气很旺,观众对其关注度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演员上镜率的减少,他就变得越来越沉寂了,最后竟无人知晓。其实这主要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作为演员,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去看自己,而是要不断扪心自问,自己能够做什么,能够做好什么。我们要做长跑冠军,而不是短跑冠军。

 

演员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像季羡林先生一样,活到老,学到老。过去有位老艺术家叫“盖叫天”,他也是活到老,学到老,演到老,令人佩服。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像我一样,总不能在80岁的时候仍然去演猴戏吧,所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主题。放平心态,认清自己,这也是演员的一种艺德。对演戏而言,有句话叫“德在先,艺在后”。这句话非常好,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当以德艺双馨为追求目标,在精深艺术造诣之前,道德修养首先要过关。

 

□: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名著保护,您有何看法?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传统文化的觉悟和意识,大家都可以去建言献策,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流传做出贡献。今天,我国还没有形成名著的保护法案,也没有成立一个专门保护经典名著的文化机构,我认为应当加快步伐,完善对传统名著的保护机制。

 

具体到《西游记》这部剧本,不论是外国人拍摄,还是我们自己拍摄,我们都需要去审核剧本,对其文化内容把关。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可以不同,但这部著作的精髓、核心精神不能改变。师徒五人不是一路取经,而是一路看女孩子表演,这样的内容能播放吗?我们能容忍吗?我们必须要求名著的立法和荧幕的纯净!

 

□:您的猴戏表演可谓出神入化,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早已深深铭刻在了广大观众的心中。可以说,在大多数观众那里,六小龄童就是孙悟空,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因此许多人希望未来的美猴王最好会是六小龄童的徒弟。可是您并没有收徒,为什么?

 

■:我希望未来的美猴王可以向我学习,但不要完全模仿我,复制我。戏曲界过去有一个流派,徒弟要完全复制师父,前期复制时可以的,但之后要变成自己的东西。齐白石先生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都认为六小龄童是最正宗的美猴王演员,认为若是我不带徒弟,会有不正统的感觉。其实我不这么看。冯骥才先生这样说:“我们不希望六小龄童是中国的末代猴王,但是新猴王的出现,需要我们13亿人中的大部分观众认可,这没有一个评奖机构,完全在你的心理”。

 

我希望未来的美猴王可以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新。否则,便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果想演好孙悟空,必须接触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最佳的美猴王形象不是准确、到位,而是生动、鲜活。那么这个“鲜活”从哪里来?只有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当中会出现。孙悟空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七情六欲,中国戏曲都会告诉你。前人创造的经验不去吸收,完全是自创门户,对人物进行曲解,那么观众肯定不会接受。但无论如何怎么编,万变不能离其宗。孙悟空猴的动物身、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这三者的关系在表演中必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此外还要肯下功夫,塑造一个成功的艺术想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